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甘家巷西梁始兴郡王萧憺神道石刻之东约60米的一对南朝石兽,自晚清张璜推定属墓主梁鄱阳郡王萧恢以来,学界少有异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萧恢墓虽在南京,但并无具体葬地的信息;而从石刻的位置关系及造型看,这对石兽与萧恢的身份与年代均不吻合。它们距萧憺石刻仅咫尺之遥,其地应在梁始兴王国陵园内,墓主无疑与萧憺家族相关。萧憺家族成员中,其世子始兴嗣王萧亮约卒于梁大同二年(536年)。这对石兽地处萧憺石刻东侧的下方,和萧憺、萧亮父子身份的尊卑关系相符。其造型、装饰风格与梁南康简王萧绩石兽极为接近,萧绩大通三年(529年)疾薨,与萧亮仅相隔7年。综此分析,这对石兽极可能是萧憺世子始兴嗣王萧亮墓前列置。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京古物保存所的建立和民国早期对六朝陵墓石刻的一次调查、维护情况,一些史志资料的记载尚有语焉不详之处,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民国早期,有专家学者对位于南京栖霞一带的六朝陵墓石刻作了一次调查和适当维护,将前倾欲圮的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修理扶正。是时,学者龚乃保闻知,赋长诗一首以记此事并录呈省长韩国钧。诗有"幸脱兵燹愈珍罕,长委荆棘任弃捐。""杨子好古亟封植,不惜尝巧扶其偏。韩侯当轴百废举,爱护古物心拳拳"句。据此可知,此次调查与维护的时间,是于韩国钧任江苏省长期间且于战争之后进行的。自1924年9月起至1925年2月止,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江浙大地上相继爆发了两次战争,即第一次江浙战争和第二次江浙战争,亦即史称的两  相似文献   

3.
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发现并清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其中四座明代墓葬(编号2012M11-13、M46)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M11、M12、M13三墓并排分布,方向一致,距离较近而互相之间无打破现象,且三墓形制相同,推测应属于同一家族。M46为竖穴土坑墓,墓内出土青花梅瓶一件,器形精美,较为罕见。四座墓葬的埋葬地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内,附近区域曾陆续发现过十余座身份相对明确的徐达家族墓。综合分布位置、墓葬时代和形制特征等要素,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四座明代墓葬与徐达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2005年,河南洛阳洛南新区发掘出唐代神龙二年(706年)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在墓道、过洞、天井壁上残存人物、动物形象的壁画,甬道及墓室壁画已脱落无存。墓主人唐氏为安国相王李旦的孺人,身份不同寻常。所以,该墓壁画能够反映出唐代高等级墓葬壁画的一些特点,如在墓道两侧绘以体形较大的龙虎形象;在过洞上方画出仿木结构的楼阁,以象征阳间宅第;在过洞、天井两壁绘制一系列的人物、动物形象,展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题材在同时代的关中地区唐代壁画墓中也有发现。由于唐氏墓墓主人身份的独特性,因而该墓壁画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壁画的线型与用笔、用墨与调色、造型与神态等方面。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唐氏墓壁画在唐代两京地区墓葬壁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向太虚说明自己的意图。太虚奉命后,在紫金山四周为其寻找"龙穴"。六朝故都金陵的东郊紫金山南麓有座梅花山。梅花山因广植梅花而得名。三国吴大帝孙权就葬在梅花山,故此山又名"孙陵岗"。明孝陵地处梅花山北,建于1381年。陵墓全为巨砖筑城,下有石雕须弥座,宛如一座大城门楼。门前为石桥,24尊巨大石兽,8尊石雕翁仲排列两端。墓四周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紫金山西洼子的南京体育学院东北侧,原有一座封土高约3米的大墓,墓前立有石碑,四周围有民国年间修砌的栏杆.“文革”时封土被平,栏杆遭毁,墓碑被推倒在地.1985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对该墓加以修整,将墓碑扶起竖于原地.  相似文献   

9.
<正>自幼儿时起,每年清明节和家族里的长辈们一起去扫墓,在红岩坝西龙山之麓的祖茔里,在我祖父的墓旁,曾祖父墓的下一排。一根镌刻着"革命烈士王怡纪念"的标杆笔直耸立,最为醒目。祭扫时,长辈们总是充满崇敬地说:"那是你们爷爷王怡的纪念标杆!"此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上前磕一个头,敬香献纸,心里洋溢着无限的敬畏与崇拜。这话语,这印象,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之前,还存在一条欧亚交流的草原之路。在草原之路上,游牧民族作为流动的载体,成为传播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石刻艺术是这种交流的产物。本文考察了山东6尊大型胡人雕像出现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石刻艺术的源流,以及欧亚文化交流对秦汉及其之前石刻艺术的影响。秦汉时期,在宫殿前面树立铜人成为通行的做法,墓前立石人是对宫殿立铜人的摹写。张骞凿通西域以后,新一波外来文化因素进入中原,促成了墓上石雕的出现。墓上石雕最早见于霍去病墓,如果说马踏匈奴雕像是战争的写照,那么山东胡人石雕像则是和平时期民族融合的反映。这些大型胡人雕像,可能是墓主生前的文臣、武将,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胡人在汉朝为官的史实。山东地区发现的胡人雕像以及数量众多的墓上石刻,是其善于接纳外来文化因素,以及铁器制造业发达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1958年,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坐西朝东,为不规则多室墓,由主室及五个侧室组成,其中主室内绘制有壁画。根据造墓题记可知此墓是家族迁葬墓,修建年代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墓葬发现以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清理,撰写《沁源县交口乡正中村金代砖室壁画墓葬考察记录》,并临摹壁画。这套壁画摹本包括亡灵过桥图1幅,男女对坐宴饮图4幅,骑马出猎图2幅,庄客生产生活图2幅,二十四孝图8幅,构件彩饰图案6幅,共计23幅,现由山西博物院收藏。在壁画图像中,人物旁边有题记表明人物身份,与该墓造墓题记呼应,为解读这一地区的壁画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河北省献县汉墓群中 ,有一座规模较大保存完整、引人注目的西汉王陵 ,这就是河间王 (都所今献县河街镇魏村南 )刘德之墓。该墓位于献县县城东 3公里的西八屯村 ,占地约 40余亩 ,封土南北长 2 42米 ,东西宽1 91米 ,丘高约 1 0米。据史载原墓上松柏成林 ,四季长青 ,殿阁庙台掩映其中。墓左边矗立庙宇一座 ,为献王祠 (刘德死后谥封献王 )。正殿三楹中 ,正中为献王刘德位 ,两侧以毛公、贯公配享。该祠建于何年 ,无从考证 ,但史载明隆庆五年、清乾隆年间地方官吏曾筹款重建和维修。如今 ,王陵庙祠已荡然无存 ,唯有墓丘被完好保存下来。经过几十…  相似文献   

13.
她是秦始皇惟一倚重的女人2005年春,在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处陪葬坑。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探,陪葬坑位于一个布局规整,占地约260亩的大型陵园中。在陵园的核心区则发现了一个具有四条墓道的高规格墓葬。仅从形制来看,这是一处王侯级别的墓葬,尤其是在这个大墓的陪葬坑中,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六匹,按照古代的礼制——“天子驾六”,也就是说,墓主人不是天子,也会是具有相当级别的人,而上一次出土“天子驾六”,还是在河南洛阳的东周王陵。遗憾的是,由于墓葬本身被盗严重,大部分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墓主人的身份一时难以确定。仅…  相似文献   

14.
目前,殷墟文化分期有三种体系:邹衡先生的四期七组说、安阳队原四期七段说、安阳队新洹北与殷墟两大期六小期说。安阳队将洹北与殷墟区分开来,是基于考古上洹北与小屯文化面貌的较大差异,但殷墟之命名有其文献背景,洹北能否脱离殷墟也要视此背景而定。本文将殷墟文化分为洹北期和大司空期两个阶段。对于洹北与小屯的关系,本文认为有必要立足于小屯早期遗存,探讨这类遗存与武丁迁都的关系,小屯早期遗存很可能是武丁经营小屯的直接证据。对于洹北与王陵区的关系,本文赞同安阳队最近发表的关于王陵区始建年代的论断,只是从王陵区的布局加以印证。另外,本文还讨论东部王陵区中的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他们应该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一部分身份特殊的王室贵族,如武官大墓可能是孝己之墓,HPKM1400可能是廪辛之墓。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16.
公典盘出土于山东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地中的女性墓M5。本文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认为"邿子姜首"应连读为女子名,其身份为姜姓女子名首嫁于邿国者、作器者公典之妻。此器为邿子姜首嫁到邿国时,公典为其所作。铭文中的"室家是保"反映了公典希望邿子姜首能管理夫家的家族事务,表明公典与邿子姜首的身份应分别为家族内的宗子与宗妇,铭文中的祈福语则表达了丈夫对妻子乃至以后共同生活的祝愿。公典盘的出土为研究周代女子的称名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周代贵族妇女地位、两性关系及家族形态等问题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殷墟王陵区大墓早期被盗的时间应是西周早期。M1002和M1004等墓葬出土的西周遗物时代应为西周中期,是后期混入的。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年代应为西周时期,仅分布在大墓周围或大墓之上,它们均与早期盗坑无直接打破关系,不能作为证明早期盗坑不早于西周中期的证据。这些小墓和灰坑打破灰土或灰黄土而非夯土,时代应晚于早期盗坑或同时。大墓上的墓葬和灰坑多数没有规则的形状和边缘,总体特征与西周时期殷遗民墓葬差别较大,可能是周人在盗掘之后对王陵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8.
陵坡墓地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备受学界关注。关于墓地的性质,以往学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相持不下。本文立足于全新的考古资料,阐明墓地位置与选址特点,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墓地的布局与年代及商周时期"四条墓道"大墓的等级制度。认为墓地墓位是按照"自上而下,大墓居中"的原则来安排的;起始年代可能为西周早中期之际,废弃于西周晚期;商周时期四条墓道是王墓的常制、规制,其他贵族不能随意轻易设置,但或因某种原因可以获赐配享,不过形制和王墓墓道有别,据此排除了陵坡墓地"王陵说"的可能。最后从墓地形态、墓葬等级与葬俗特征方面,结合墓地地望与文献记载,判断墓地为"周公家族墓地",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11,(4):7-8
身世梁洛施原名叫梁乐瑶,1988年6月23日出生于澳门,中葡混血儿,她的父亲是澳门望族殷理基家族后代,殷理基家族虽然谈不上像李嘉诚那样富可敌国,但经营业务也是包括了食品、酒业、纺织与工程建设。可惜的是父母未婚生了她.在她半岁大的时候父亲又抛下母女两个走去天国了.偏偏男方家族又因门第关系拒绝承认梁洛施母亲的身份。至使梁洛施成了母亲的私生女,只能随母姓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