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吕伟 《广西教育》2010,(29):57-57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之一,它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生态文明价值观则是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谓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就是指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思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着眼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是对今天人类对自然界的透支所产生的生态及心态的危机而进行的反思,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持续发展以及公平正义都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和人一样,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一物种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生态价值,每当人类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一道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尊重其他生物,尊重生命,重视自然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例如:我们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教育学生在做完实验后,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新突破,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阶段为参照,人对自然的控制经历了素朴性控制、征服性控制和掠夺性控制三个阶段。如今,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因对自然的控制导致人类的价值缺失和伦理困惑。走出控制自然的价值迷误,坚持尊重自然的伦理原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困境中生成的伦理觉醒。要从控制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合乎伦理的规范之下,从而科学构建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方法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而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说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不仅具有以人类为尺度的外在价值,而且具有以自身为尺度的内在价值。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存在,是合理且客观的。大自然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为每一个生命体提供存在的环境和演变的基础。自然界的物种、种群与群落以及维持其存在的环境之间是相互取用的关系,它们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送和转换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这种相互取用的关系构成了自然内在价值的依据,这个过程也呈现出自然作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时代,西方人观念基本倾向:自然界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知的;淡化人类社会自身的天然血统;在社会观上,力图以理性所认知的自然秩序为范式来架构社会。中国人观念基本倾向:轻外界自然认识;重自身家族血统;并在推之人与人在血统下所形成的自然关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以家庭伦理为模式来构制社会安排。  相似文献   

11.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而到处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从而使传统人道主义面临有违其初衷的生态限度.事实证明,仅仅有利于人类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原则,只有同时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人类才有望在扬弃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找到人道主义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传统生态道德文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力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首先,马克思对"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进行了解答。他指出:"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大自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树立大自然观。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看重自然。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为人们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忽视,甚至被西方不同立场的学者予以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关系密切,提出了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观点,同时主张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都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乃至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深刻的讨论和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石峰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216-217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依赖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使我国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反思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而提出的新文明形态,是迄今人类文明的最新文明形态。其主要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适度消费性的特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次,应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以前的盲目崇拜到肆意的征服,自然逐渐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文明,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从而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精神应运而生,此种观念旨在促使人们保护自然、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20.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所造成的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 ,人类不文明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凸现出来。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改善环境质量 ,在消费领域 ,需大力倡导文明消费 ,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利的消费方式。文明消费着眼于人们消费的全过程中节约资源、尊重自然、减少废弃物生产量 ,并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 ;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消费。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文明的消费过程为保护环境 ,人们的消费动机、消费的全过程应遵循如下的消费准则 :1.“保护物种 ,尊重自然”的消费观许多物种濒危、灭绝 ,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