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对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做了具体展开。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心通过即物穷理的活动,并经由一日一格所得到具体事物之知的积累最终达到对最高天理的认识,达到豁然贯通。朱熹使格物致知这一哲学概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明确了知识的三个问题,即知识的对象性问题、知识的等级次第问题以及格物致知的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了解是建立在二程的基础上,这是他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受到科学认知方法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具有两面性,并对当代社会及人们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熹在继承格物致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但由于受宋理学、科学认识方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这一思想呈现出了既具有客观唯物精神又具有主观唯心精神的两面性,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鑫 《文教资料》2007,(11):99-101
格物致知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全面、经典的解释,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颜元是明清之际反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解释。朱子和颜习斋两人思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格物致知是两人思想差异的关键部分,也是两人思想差异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上学,其本质论前提是“理”的本体论,其认识论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对二分.由于这一理论在力倡认识自然事物的同时却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认知方法,因而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认识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在其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观点,科学阐发朱子格致论的自然哲学意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考证朱子格致论的认识指向、主客关系、考察限阈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重新估价和批判继承其内在精神,是接近朱子、认知朱子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提出了“三纲”、“八条目”,“格物”、“致知”作为“八条目”其中之二,具有道德修养方面的含义.北宋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发挥出与“天理”相符的“格物致知”论,此后朱熹作《补传》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诠释,王阳明又将其复归于道德修养的含义.本文就“二程”、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7):45-51
知行学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格物致知学说相互印照补充,其中知行关系独具特色:在知至之后知可以向行自然转化,在知至的基础上,知行具有一体性和合一性;在知未至时,则应当下主敬的劝勉工夫促成知行的转化。前者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态,后者是知行合一的非本体态,即无论何种情形,朱熹都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两种"知行合一"态在工夫论和境界论的视域中可以完美地融合,它们貌似分离,实则合一。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真正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腐败,他把希望放在君主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相似文献   

13.
朱熹学批评的一个显特点,是强调以玩味作品为基础,求识其滋味。对于淡而有味,重在玩其高古幽情、淡泊之志;对于余味曲包,则侧重领会其蕴涵的义理。玩味的方法,除虚心熟读外,重在寻绎作出作品的新意,致思其精神,并有切已之体验。这种玩味说,实属中国古代的学鉴赏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朱熹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以“玩味”作品为基础,求识其滋味。对于淡而有味者,重在玩其高古幽情、淡泊之志;对余味曲包者,则侧重领会其蕴涵的义理。玩味的方法,除虚心熟读外,重在寻绎出作品的新意,致思其精神,并要有切己的体验。这种玩味说,实属中国古代的文学览赏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熹理学在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家的心性修养内容,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丰富了我国固有的经学。朱子一生孜孜不倦,从事《四书》的讲授和注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化遗产。朱子理学深密精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格物"说在宋明理学家那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而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说又可以看成是宋明理学史上的两大代表。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朱王在工夫论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前者主"道问学",而后者主"尊德性"。但究其实质,两者之目的都是为了使心体达到纯善无恶的状态,只不过朱熹从内外两方面同时立论,而王阳明则转向内在,强调其优先性。所以说,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说只是工夫路向、侧重点的不同,并非本体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朱熹咏物诗深受其"格物致知"理论与"诗中有句"诗论的影响,可说是他博大精深理学思想的艺术结晶.具体体现于咏物以讽世、咏物以抒愤、咏物以明志、咏物以言理、咏物以寄情、咏物以摹美等几个方面.我们在深入研究与发掘朱熹理学的同时,应把他的咏物诗作为其理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商务人才供需不平衡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源于电子商务教育,而就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格物致知的思想,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