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作者经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一直在孜孜探索一条“大语文”教学之路,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本文即作者“大语文”观指导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教学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半边天”。然而,现实是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尽管不少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但它至今也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一线教学中出现的“语文园地”教学困境,解析低年段“语文园地”板块的特征,探索在“大情境·大单元”视域下构建低年段“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构建“语文园地”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敏华 《福建教育》2005,(2A):34-35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谈语文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语文教学如何改革都必须把语言之“根”留住。然而冷静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中语言遭受冷落,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也正遭此“疫情”侵袭。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务之急应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防止几种倾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危害较大,笔者深感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活动,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万紫干红的园地里,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地区语文教学群体的涌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京(北京)派语文”“海(上海)派语文”“岭南派语文”乃至“杭(杭州)派语文”等等,可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它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底蕴,是一代又一代优秀语文教师实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累,并在新时代得到光照和升华。这会给一方的语文教学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润泽新一代语文教师,构建并发展语文优质教学体系。另一方面,群体风格的高度归纳,不仅明确了地域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促进了地域语文教学品位的形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覃升刊 《广西教育》2006,(7B):93-93
前几年,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一度“黑云压城”,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尽管有些夸张,有些尖刻,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人生”。在不少学校进行的“你最喜欢的学科”的调查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赫然排在末位。是语文教材的毛病,还是高考考题的问题,抑或是社会舆论的“误导”?但语文教学的枯燥、缺乏灵性,即语文教师的教学缺乏个性无疑是我们不能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10.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丽萍 《广西教育》2013,(34):65-66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既是“文学”,更是“人学”。作为语文老师,应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自始至终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讲授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挖掘德育因素,结合课外语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12.
“语文味”是深圳市中语界提出的概念,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立足职校语文教学,从学校、教师、教材三方面指出“语文味”缺乏的构成因素,提出职校语文教学建设“语文味”的构想:与专业结合起来,关注学生长远发展;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立足语文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3.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指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是指教学目标筒约、教法简洁的语文教学:“深度语文”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二者间并没有矛盾,“简单”与“深度”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教学说穿了还是急功近利.还是在紧紧围绕“考试”转,是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被动式教学局面,缺乏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从“面向未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层面去反思和调整教学的自觉意识及创新精神。作今天大力推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从语文活动课的角度来解读如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16.
所谓“大语文”,是“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的综合能力为己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直面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调研,欣慰之余,就语文教学的课改不偏离方向。感觉到语文老师应当胸怀“三本”。第一当以生为“本”,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第二当立足教材之“本”。合理运用与重建“课内资源”,压缩课时、协调教学板块,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应把握教学根“本”,强调语文课就是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味。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语文教育学》,是四川师大刘永康教授带领一班新派学者编著的一部适应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全国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材。这部书洋洋55万字,扎实厚重,在同类教材中,前所未有,不但为高师中文专业师生提供了引领人门的好教本和好学本,而且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在职进修的好读本。笔者作为从教语文48年的老兵,亲历了“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过程,拜读此书,收益匪浅,感佩作者们与时俱进,全面开拓,给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倡导精神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实践“教育创新”的思想,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追求“实”而“活”,凭借阅读教学,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