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注重摆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的人,他都能大力扶植、荐举。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都是在欧阳修的提携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政治家。有次,欧阳修向皇帝推荐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三人可以为宰相。吕公著是原宰相吕夷  相似文献   

2.
北宋的宰相,韩琦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不仅因为他任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亲手把英宗、神宗扶上皇位的传奇经历,还因为他对事无论大小,均能宽宏大度,对人无论上下,均能体贴入微,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以刚直著称的欧阳修连自己的老师晏殊都不佩服,常常挑老师的刺,却深服韩琦的德量,曾感叹说"累百欧阳修,何敢望韩公"。据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记载,韩琦以安抚使驻守大名府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4,(7):119-120
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官居宰相时,让仆人直呼其名。一次,苏东坡来访,看门人说:“君实不在。”苏东坡大吃一惊,说:“你家相公是当朝宰相,你怎么叫起他的名字?未免过于唐突!”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续诗话》是对欧阳修《六一诗话》的模仿发展之作。模仿之处表现为两书叙事的表层书写方式、部分的诗歌理论观念以及充斥其间的理性精神等几个方面,总体上集中于诗歌之“技”的范围;发展之处表现为司马光“意在言外”“诗人之体”等核心诗学观念的提出,这是对于欧阳修“意新语工”的超越,是诗歌之“用”的范围。对于欧阳修的模仿超越使司马光在宋诗发展中处境复杂,虽然体现了部分宋诗特点却也不占主流甚至逐渐“失声”。最后,两人思想的不同步也是文学思潮发展“延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就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司马光砸缸",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6.
朝廷的达官显贵,亦显达于词坛,这确是宋初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宋仁宗时的宰相晏殊,就与欧阳修一起被时人并称为“晏欧”,且确实很有几篇作品为人称道.他的《浣溪沙》,甚至被后人誉为“玉润珠圆”之作(见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8.
一、作者介绍与题解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1009),死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经历真宗、仁宗、英宗三世。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发愤治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都不中。因而更加攻读,立志著述。宋仁宗嘉裙四年到了京师(开封),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给皇帝看,于是  相似文献   

9.
汪红光 《现代语文》2007,(2):101-101
口蜜腹剑,出自于宋朝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唐纪》,说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在与人交往时,表面上总装得十分忠厚和善,说起话来甜言蜜语,但实际上秉性狡猾,满肚子毒主意。别人有事求他,他总是满口答应,毫不推辞。可别人走后,他非但不办,反而想方设法进行破坏。后人把像李林甫这样“口有蜜,腹有剑”的口是心非、阴险狡诈的伪善者称为“口蜜腹剑”之徒。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这是《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中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条。在此篇中,我们看到了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马破车,穿的是久洗的旧衣。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而在他30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节俭难,而始终如一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之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马光也非常节俭,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活跃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政治舞台。其在经学方面也有独创的见解,提出了“《系辞》等非圣人所作”这一极具有震撼力的论断,这一观点虽曾一度遭不少学者的非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从中也体现出欧阳修的远见卓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亦称《五代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当时,围绕着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次变法,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了一场尖锐、激烈的斗争。变法派以王安石为首,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反变法派以司马光为头目,后台是曹氏(仁宗后)和高氏(英宗后)两个太后。王安石说,他与司马光的斗争,是由于“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即由于所执行的路线不同。司  相似文献   

14.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它对南北朝以来的典章制度有继承、改革、创新。陈寅恪先生在《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此已有精辟论述,笔者仅就隋代的宰相制度略抒己见。一三省长官为相始于隋杜佑说:“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司马光也说:刘宋时,“宰相无常官,唯人主所与议论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宰相也……亦有任侍中而不为宰相者,然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事中,皆当时要官也”。杜佑、司马光的论说似有偏颇。魏晋以降,制度多以汉代为楷模,至少在形成上是如此。如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开府,设幕职,为外朝官之首,实力宰相;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事中一类要官,为内朝官,他们常在皇帝左右,充当咨询和参谋之职,或委以机务、参与机密,成为皇帝决定军国大政的重要助手。这  相似文献   

15.
余俊 《师道》2006,(4):47-47
读书是一种习惯。什么是习惯,习焉不察,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一种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到自己不能察觉的时候,就成了习惯。英国作家毛姆说他喜欢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诗,这是他读书的习惯之一;欧阳修的“三上,三多”是他的阅读写作习惯;三国著名学者董季直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他争分夺秒学习的习惯;司马光的警枕夜读是他克服瞌睡,增加学习时间的习惯。读书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形成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读书是一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他四岁丧父,家庭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欧阳修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谨,文章往往要经反复修改后才定稿,在写作方面.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记叙一下此事。”只听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一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从不做口是心非之事,司马光不是“保守派”、“守旧派”,他的改革主张曾开北宋中期变法之先河。他强烈要求变革赵宋立朝以来的“三冗”、“两积”、“滥赏奢用”积弊,在变法的切入点与如何改的问题上与王安石政见有异。对新法颁行后出现的弊害,他力行罢废,操之过急,犯了与王安石同样的毛病,有得有失,应具体分析,不应以王安石划线,对其妄加诬罪。  相似文献   

19.
替冯道辩护     
凭史实驳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等说冯道不忠不廉的指责;为“忠”正义,为冯道辩诬。  相似文献   

20.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