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斯廷圣母》作于1512~1513年,是拉斐尔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之托为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圣坛画。画的左侧站着三世纪时的教皇西克斯图斯,与他相对的是年轻的圣女巴巴拉,她也是早期基督教的圣徒。拉开的墨绿色的帷幔展现了这神圣的一幕:教皇西克斯图斯身披金黄色绣衣,显示出德高望重的样子,他仰视着圣母,伸出右手,似乎在给圣母引路,并且告诉她:信徒们正在等待她的降临。跪在圣母脚旁的圣女巴巴拉双眼低垂,左手执着肩头披风的一角,虔敬中略带羞涩,更增添了她娴淑的风姿。画面的最下方,两个长着翅膀的小天使以惊  相似文献   

2.
红影 《新读写》2008,(1):49-49
拉斐尔生于意大利的乌比诺。他8岁丧母,11岁丧父,之后跟随养父学画,17岁时就是家乡的“小大师”了。21岁,拉斐尔完成了成名作《圣母的婚礼》,养父对他说:“这个小地方已经容不下你了,去大师云集的佛罗伦萨吧。”  相似文献   

3.
“圣母“在西方绘画中是女性温柔、美丽、纯洁、慈爱的最高象征。有趣的是,因为谁也没有真正见过圣母,所以在画家笔下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圣母像。除了圣母上述的共同特点之外,每一位画家都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以一百余幅圣母像闻名于世,他笔下的圣母一反以往宗教画呆板神秘的面孔,形成了人性化、完美化、偶像化、民间化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宗教画历来是东西方绘画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政治、历史、技法、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东西方宗教画历来表现出迥异的风格.中国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以线造型,讲究起伏变化,人物神情动作略具夸张意味,整幅画面色彩鲜艳华丽;意大利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采用焦点透视法造型,人物形象写实生动,整幅画面的色彩明净柔和,并与用光达到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圣母一直是西方艺术史中所有画家描绘的主题,每个圣母都被画家赋予这样那样的感情色彩.可为什么拉斐尔的圣母会被誉为历史中的典范,他的圣母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痴速,本文通过与中世纪圣像画的对比,分析归纳拉斐尔圣母的基本特征,从而更深刻理解拉斐尔的绘画作品,达到观者和艺术创作者的心底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8.
爱的礼赞     
天一 《家教指南》2005,(4):53-54
收获真情 1991年9月,贵州省的农家子弟李强,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市某名牌大学,攻读潜艇专业。他学习刻苦,每天除了上课、就寝,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图书馆,在这里,他结识了女孩金婷。  相似文献   

9.
画面主体人物居中构成稳定的三角形,陪伴者分列两侧,又形成对称的均衡,一个目光向内,另一位向外,造成画境的聚合与开放变化。人物造型以多重复杂褶纹曲线变化与背景大理石门廊直线形成刚柔相济的对比;人物形象富有雕塑体积感与环境建筑物相辅相衬托,沉着稳重;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构成对比,鲜丽而华贵。透过门廊,远方林立的建筑物,正是画家喜爱描绘的佛罗伦萨景色。单纯的画面表现出画家综合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0.
拉斐尔以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美丽纯洁的圣母形像而久负盛名,他的圣母像一改往日威严、圣神的母性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端庄、美丽的世间平民女性形象。拉斐尔从这些美丽的平民女性身上看到了一种永恒的美,并把这些女性看做是爱与美的化身和载体,在她们身上寄予了画家拉斐尔心中最美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拉斐尔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运用文体学的部分知识,对英国诗人雪莱的《爱的哲学》进行浅析。重点是通过对英诗独特的音韵、节奏、跨行连续等特点的分析,将其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结合起来,强调其音乐性和意境的融通技巧。  相似文献   

12.
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他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1483年4月6日,拉斐尔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乌尔宾诺城,该城是当时意大利的文化中心之一。父亲乔凡尼·桑西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宫廷画师,他也是拉斐尔的第一个绘画教师。拉斐尔自幼随父学画,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功底较扎实。然而拉斐尔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丧母,十一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间。父亲的朋友著名画家维提(1469—  相似文献   

13.
Everyday I wake up tired, At times, it's hard just to face another day, It seems my life is going in circles, Too much of the same, and too little loving. Yeah.And why is it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Someone picks you up and turns you around, yeah, And why can't it always be that easy, yeah, Cos when you need it most love can't be found.  相似文献   

14.
时光飞逝,我担任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已经六年了。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教师对我说了一些话,现在回味起来,仍觉得非常有道理。她说:“要当好教师,你就要受得了清苦和劳累,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当你所教的学生有出息的时候,就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有辛酸,也有欢乐;让我成长了很多,有年龄的增长,也有经历的积累。我始终坚信:是爱与欣赏让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5.
祝枝山(1460-1527)字希哲,魏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  相似文献   

16.
宋人好词,并创造了一种叫“隐括词”的文体,其直接动机是出自对经典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从而产生隐括的兴趣。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隐括词”作者通过对名作的临摹与改编,获得了同原创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或者说因为前人创作先获我心.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用隐括的形式,借“他山之石”以攻“己身之玉”。  相似文献   

17.
窦娥的形象一直被千古传诵,她的形象家喻户晓,在她身上作者寄予了多种寓意,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形象和“三桩誓愿”两方面,简要探索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8.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抒情散文的特点与写法。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3、价值观: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一) 《白杨礼赞》是一篇战斗性强烈的抒情散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等各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扫荡”。而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向抗日革命根据地猖狂进攻,妄图一举毁灭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