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杜鹏 《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33-134
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撰写的《语文的境界与追求》,2007年8月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手捧这本抒写精细、编辑精致的语文著作,在抢先拜读的喜悦中,课余细研,灯下漫思,已经感受到一个  相似文献   

2.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是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宫崎骏就已经实现了动画电影在形式上的突破,并奠定了作为动画电影大师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将对人生与世界,对至真至诚的人性的探索,融入于一个个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带给了观众无穷的审美愉悦及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  相似文献   

5.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6.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7.
诗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希腊艺术鼎盛时期,神话、史诗、悲剧、喜剧、诗歌、音乐是希腊教育的主要教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艺术和诗人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中国是重视“诗教”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诗与教育的渊源在今天继续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诗性教育”,要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8.
诗意的陶冶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独特生命内涵。于德育中添加诗意,让学生的心灵在其中得以自洁、自省、自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曾经以批评家的审美观,认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以教师的名义说,校园,敞开诗意的人生。这是亲身的体会,走进教室,我就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教学,情不自禁地朗读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领略那艺术的境界。甚至童心萌发,陶醉于其中,展开热烈地对话交流,很快理清头绪,把握感情与思想。也有沉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正>诗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希腊艺术鼎盛时期,神话、史诗、悲剧、喜剧、诗歌、音乐是希腊教育的主要教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艺术和诗人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中国是重视"诗教"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诗与教育的渊源在今天继续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诗性教育",要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何谓"诗意教育"?答案多种多样。可以说,"诗意"教育不同于"公文味"教育,不同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程式化、无波澜、无起伏的教育,是有押扬顿挫、有节奏、  相似文献   

11.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那么这幅画卷的底色一定是劳动。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劳作中诗意栖居,是人类追求的生活境界,也应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归属。然而,现实生活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认识使得劳动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一、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与评价的两难教育评价只是教育的一个环节。相对于其他环节来说,它有着特有的优势,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是,人们总是把太多、太高的期盼放在评价上,要求它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使它处于无法适应因而备受责难的困境之中。首先是对评价的科学性、完备性的  相似文献   

14.
韩青惠 《辅导员》2011,(18):9-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人才选择,鼓励个性化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那么,在各地各校具体的教育实践层面上,如何体现多样化人才观念?无疑,选择和路径也是多样的。诗意与诗教,这是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大的建筑、宽敞的教室、大片的绿地、四通八达的网络、与时俱进的电子教具,这些都被视为教育现代化的象征,但也伴生着校园文化诗意特征的消逝,使得笃信诗意栖居的国人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彰显书院式校园自然之诗意、人性化校园制度之诗意以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诗歌教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取功利的价值观,是无功利欲求的观照。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曾说过:"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大地。"这告诉我们,人在为物质生存保有生命,而辛苦劳作。但同时,还会为一种灵魂的提升,精神的享受而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要诗意栖居大地就要过一种诗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2012,(3):32-33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当前的德育却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方式也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德育低效,“红色教育”淡化、形式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文本分析]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扫清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恐怕是要关注和领会这些中国文字符号背后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一词二赋,政治上的失落,使他因祸得福,意外地带来了文学上的斐然成就。后人提起苏轼,撰文录书时,有一个地方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黄州。思想的成熟,使他人生境界大开,生活也多了一抹亮丽的炫色。放下了世俗重担的苏轼,其心理上是否也如释重负呢?《赤壁赋》是我们穿越千年,了解诗人彼时情感,透视诗人精神家园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问者: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您是唐宋文学的研究专家,请问您怎样看待唐代文人的诗意?  相似文献   

20.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天地间,一树寒梅夺目而来,朵朵梅花在枝头簇簇绽放,装点着这苍茫的天地。这是一本书的装帧,极雅致、极轻盈、极耐人寻味的艺术创意——红梅映雪。它使我在开卷之前便先已体味到了情趣与艺术交融的诗意之美。这便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的第四卷——《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所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与感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