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旭方  李慧 《职业技术》2006,(12):146-147
本文介绍了使用凌阳SPG200在视频、音频技术中的应用优势,设计完成了电视教学琴方案。本系统具有普通电子琴的基本功能,如改变音色、设置音量、改变节奏、快进、快退等,同时本教学琴具有可视功能,是学生学习专业和音乐的好伙伴。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3.
英语老师已经连续两个星期没有在课堂上提问小琴了,这让小琴非常忧虑,她觉得一定是英语老师对自己有意见了。更让小琴担心的是,此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她的英语学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她找到我,特别想改变英语老师不提问她的现状。"小琴,你从感觉到英语老师对你有意见到现在多长时间了?""一个星期吧。"小琴回答。  相似文献   

4.
心声与琴声     
近日,看到友人发来的微信,一位国际小提琴演奏获奖者分别用两把不同琴龄的琴进行演奏,看听者能不能区分出两把琴,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老琴制作于1683年,新琴制作于2017年,均出于大师之手.由同一小提琴家分别拉同一首乐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老琴像陈年的声音,粗犷,有老年人的成熟风范.新琴的声音穿透力强、层次多,有张力.而且,两把琴的音量能差两倍!凡有音乐素养的人一定能听出两把琴音色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傣人族群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全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烨 《文教资料》2009,(26):73-74
广陵派是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到清代形成的重要派别,对古琴艺术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它博采众长,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韵.由于特定的传承关系,广陵派为后世琴学留下了宝贵的音响资料,其对后来的琴学研究和继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挫琴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创造出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通过对挫琴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对挫琴的形制、生存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挫琴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史进行了一定的追溯,充分地发掘了挫琴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活镜头一 “琴琴同学,很感谢你的来稿,这篇来稿上次已经回复过你,你的文笔不错,但是不符合杂志的要求,所以不能选用,请另投他处!” 手机微信中,琴琴收到了编辑的回信. 三个星期前,琴琴给这家杂志社投了稿,但是遭到了拒绝.琴琴心里特别失落,这可是自己花了好长时间才写出来的稿子啊,而且是鼓足勇气才投出去的,怎么说拒绝就拒绝了呢?  相似文献   

9.
桓谭曾任乐府令、掌乐大夫等职,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他好琴、爱"郑声",其《新论.琴道篇》记载的很多琴曲评论材料,体现了当时的音乐观念与鉴赏标准,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观念、文学思想、社会风俗等,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琴艺术中"禁"的观念作为历代琴论中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当代琴学、美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却并未得到详细的阐释。而通过对琴禁观念进行释义和思想溯源,可知古琴之"禁"分别对琴音和琴人进行规定,它一方面受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和艺术功能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源自道家"返其天真"和技与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样的辨析,可知琴禁观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却凸显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弦歌雅韵》一书收录了她整理定谱的100首琴歌,此书对促进琴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中收录的琴歌的表现内容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2.
琴人形象在明清琴乐小说中发生了诸多新变,其文人身份得到认同与凸显:琴人由超现实人物大量转为现实中人,在精神域场展现了文人气质和文人品格,神秘性逐渐隐退;琴人形象塑造出现意境化倾向;古琴作为雅化和衬托琴人品格的人文环境备受关注,是文人沟通天地的精神载体和文人身份的表征,“琴挑”也成为男性文人追求情爱的惯性模式.以上新变,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有关琴的成语: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也写作"人琴俱亡"。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改弦易辙: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钢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家长们重视智力投资与启蒙教育固然是种好的现象,但有些儿童自身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被动地在家长的“督促”下不得不练、不得不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们出于自愿地练琴呢?这已成为儿童学琴有待解决的难点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必须先要让他喜欢钢琴,对钢琴的演奏产生兴趣.本文就是对如何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作一下简单的介绍和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17.
家长咨询:我女儿小琴今年小学一年级.老师跟我说,老师讲课时小琴听不进去.老师让学生抄黑板上的题时小琴常常是最慢的,不但磨蹭,而且还容易抄错.到了放学时间,老师还要陪着小琴把黑板上的题抄完,老师都要急死了可小琴还是磨蹭.  相似文献   

18.
琴歌是一种以古琴伴乐,以古诗词为载体的自弹自唱的古典艺术歌曲形式。古琴本身的音响色彩结合诗词格律形式以及诗词的四声吟诵特点,使得琴歌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文学意境美,还具有鲜明的旋律音韵美。对琴歌谱例的分析和演唱实践对比,探寻我国古诗词琴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特点,归纳其中的美学意蕴,可以有效推动琴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引发了人物心态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一、斫桐为琴,自信而乐观工之侨经过细心加工,制成了一张天下难得的美琴。琴的“天下之美”,具有两个特色:其一,得良桐斫而为之,材料属上等;其二,“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妙不可言,琴效极佳。面对绝妙佳品,我们可以揣测:此时,工之侨自信、乐观,在试琴之时,定然陶醉在喜悦的氛围之中。高兴之余,他做出了割爱的决定:珍贵的…  相似文献   

20.
答: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高中课本《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希腊增加"爱琴文明"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是爱琴文明呢?爱琴文明指的是爱琴地区的上古文明,也就是古代希腊的上古文明.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个阶段.因为爱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城,所以又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德国的考古学家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