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吟 《新闻实践》2014,(4):105-106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于2012年7月13日播出的选秀节目,首播一炮打响,之后收视率不断创出新高,成为里程碑式的力作.本文借由《中国好声音》,梳理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并解析该节目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2.
覃晴  谭天 《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相似文献   

3.
张谊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02-103
今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火爆引发娱乐江湖的又一轮跟风潮.10月以来,各大卫视纷纷启动了明年的招商会,而从招商会上发布的信息看出,明年类似《中国好声音》从国外引进模式的选秀节目将成为各大卫视拼抢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4.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2,(12):29-30
2012年暑期,在"限娱令"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异军突起,开播后连创收视新高,还受到了广电总局表彰。"好声音"仿佛一键激活,全国卫视晚间一下子崛起了十多档音乐选秀节目,如广西台的《一生所爱·大地飞歌》、东方台的《声动亚洲》、深圳台的《The Sing-Off清唱团》、  相似文献   

5.
王小雨 《新闻前哨》2013,(12):39-40,46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在营造了较强的大众娱乐氛围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并由此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源白海外,表达中国"的理念,让节目没有"水土不服",更让中国观众欣然接受,也表现了媒体在追求娱乐性和市场化的同时,注重提升节目质量,避免低俗的探索。一、《中国好声音》等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会飞 《视听界》2012,(6):88-89
从福建东南台于1998年元月开播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初次引进草根擂台赛,到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女声》,中国电视媒体掀开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新篇章。然而,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导致盲目跟风,各地选秀节目风起云涌,使得娱乐真人秀节目泛滥成灾,恶搞、苦情成了这类节目的收视法宝,众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不顾道德底线,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玩。随着这些做法不断被诟病,有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严厉的限娱政策,比如,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场内投票方式要公开、公平、公正,不得以各种方式误导、诱导观众投票,各种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一律不设奖金奖品等。娱乐选秀类节目到了穷途末路了吗?真人秀节目的突破口在哪?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节目。浙江卫视从国外引进节目版权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借鉴与本土化的创新,并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播出第一季实现了中国电视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2014年7月,《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开播,该节目为怀揣音乐梦想、具有音乐禀赋的学生提供了一次步入音乐殿堂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都将这一节目形态引入高潮,可随之而来的大量复制和节目炒点的庸俗化使得电视选秀节目也难熬七年之痒,但2012年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是电视选秀节目史上的一次扭转点,这一成功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析的,本文便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中国好声音》是如何成功的。本文借鉴大众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受者的心理,并总结出传者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传播心理学层面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所有电视选秀节目来说,它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每一档节目的性质和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受者的心理原型与情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谭天  赵娜 《声屏世界》2012,(12):27-28
在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在我国电视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档节目不仅仅是一个收视率极佳的优秀选秀节目。更是树立了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对它的科学解码分析对我国综艺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期刊发一组文章,以资镜鉴。  相似文献   

10.
郑伶俐 《新闻前哨》2012,(10):69-70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音乐真人秀节目,那七年后的2012年无疑称得上是音乐选秀节目的“转型年”。这一年共有十余档音乐选秀节目集体开播,无论是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还是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都纷纷举起了创新、革新音乐选秀节目的大旗,寻求突破。而白热化的竞争中,“黑马”《中国好声音》却后来居上,独占鳌头。第二期节目收视率就高达2.8,第三期收视率更以3.093博得全国收视冠军,创下了历年来音乐选秀节目最快之成长速度。《中国好声音》缘何在短短数周内迅速串红,其原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1.
陈伟 《新闻实践》2013,(12):39-40,41
核心阅读:从2003年开始我国出现电视选秀这种崭新的节目形式,其后便迅速占领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经历了"七年之痒"后,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以"正能量"而逆势取胜,再造了选秀节目的声望,似乎给后选秀时代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条突破重围的路径。2013年,第二季节目更是强势起步,带来了无人可及的"中国好收视"、"中国好影响"。为什么一档音乐节目会有如此之大的社会价值?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趋势下,或许打通电视和互联网的一种解读,是其中的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许继锋 《新闻实践》2013,(12):35-38
核心阅读:第二季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仍用自己无可争辩的数据告诉我们,她依然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足以傲视群雄的最优秀电视节目。在各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好声音》节目品牌运营策略不为人知的成功密码。数据表明,好声音的品牌优势已然确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如何从"优秀"走向"经典"。《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大势可谓"一骑绝尘"。在气温几乎达到"烧烤模式"的2013年夏季,节目影响力也快速达到沸点。  相似文献   

13.
浙江卫视新近推出的《中国好声音》一炮走红,收视率从开播时的1.5%,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上升到3.6%。15秒钟广告,由13.6万元上升到36万元,栏目的冠名费已达到9000万元,您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电视奇迹?  相似文献   

14.
陈思  赵骅 《新闻前哨》2013,(10):19-21
叙述理论研究是电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充满了叙述。电视除了虚构故事,还能用叙述的语汇来构筑“真实”。本文把选秀节目看成一个电视叙述文本,以当下最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分别从叙述内容、叙述方式和宏观话语框架三个角度来解读,以期透过叙述框架对节目进行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被称为"选秀已死"的当下,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堪称自《超级女声》以来的又一次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狂欢盛宴,再次创造了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神话"。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电视选秀类节目收视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并且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运作为蓝本,研究《中国好声音》为何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出奇制胜,从而为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冬 《新闻窗》2014,(2):66-66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  相似文献   

17.
王子嘉 《新闻世界》2012,(11):33-34
本文对《中国好声音》节目走红的五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关键性的三个“结合”对娱乐节目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12年中国电视市场的一匹黑马,《中国好声音》突破了选秀节目的 "七年之痒",使渐入疲态的选秀类节目重焕生机。文章将遵循"节目创意—内容生产—市场推广—衍生市场开发"的产业链分析逻辑,以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为研究对象,从栏目运营的角度考察其在各个实施环节上的探索与尝试,以启发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在市场化经营与运作上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只不过在此之前业界把浙江卫视提出的"中国第一梦想频道"的定位和《中国梦想秀》的"电视大片战略"简单理解为宣传策略上的权宜选择。因此,它在各类媒体上爆发性的传播效应几乎让大家猝不及防。在首播当晚,由一批文化精英人士在微博上以不加掩饰的欣喜情绪持续推荐,带动了对  相似文献   

20.
卢婷婷  王永 《新闻世界》2012,(11):37-39
《中国好声音》无疑是今夏最火爆的电视节目之一。国外成熟节目形态与中国方式的合谋、“以声取人”的草根选秀、导师的名人效应、仪式化的场景设置以及整合营销传播方式的运用等,是《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屡创新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