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旗杆21号     
一种野蛮的气息贯穿全岛2012年5月17日。我陪北京来的三个记者去江心洲找郭海平。郭海平在电话里说,我在你们一上岛的地方等你们。但是那三个记者在出发前发现一个昂贵的三脚架不见了,调宾馆录像、去派出所报案费了不少时间。这让郭海平在约定的地方足足等了有40分钟。那天太阳很烈。从地图上看,长江虽然总体沿着它自身的河床而下,但沿线不免漫渍横流,因此会形成无数的  相似文献   

2.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3.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4.
湖北日报编辑部专题召开见习记者座谈会,听你们谈体会,说认识,提建议。你们充满朝气,思想活跃。你们选择了走记者这条路,毅然决然,正像刚才有年轻同志讲的,要以此为荣,乐此不疲。我也作个发言,主要与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几天前,一位老人向我们反映临安山区某地滥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事件,再三叮嘱我们前去采访,临走时,他还特地加了一句:“那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路不好走,你们女同志吃不消,派个男同志去吧。”几天后,当我和摄像记者翻山越岭完成了采访任务后,老人悄悄地跟我的同事说,这个女同志看看满文气,没想到真有一股蛮劲。是啊,没有一股蛮劲,怎么能做记者呢。观众看到的往往是电视记者手持话筒,在镜头前“挥斥方遒”的“潇洒”表象,实际上,记者生涯是由脑力的艰辛和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加上海的时尚Cosmo二十周年庆典。他们做了一次盛大的颁奖,获奖的有我跟杨澜。那天我们两个在台上,都穿着晚装,她穿的是西式晚装,我穿的是金色的旗袍,肩并肩地微笑着领奖。我跟杨澜小声地说:哎,一会儿下去咱吃点火锅去?杨澜说行。领完奖,我去换条牛仔裤,叫上李少红、朱哲琴,我们几个就昏天黑地吃火锅去了。完了记者采访我们,说你们吃火锅都聊什么了呀?我说:还能聊什么呀,聊孩子呗。记者不信:就聊这个?我一瞬间就  相似文献   

7.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在外国,报社常派新手去当体育记者:而在旧中国,报社则派新手去跑警察局、法院,总编辑特別垂青的除外。我自廿几岁起就是一个跑警察局、法院的记者了。那些普通老百姓畏如虎穴的地方我进出自如,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参加了上海市公安局连夜出动,全面封闭妓院的新闻报导。之后,调为一名文艺记者,一直至今。回想我刚做记者的时候,真的以为自己当上了“无冕皇帝”了,一心只想做个伸张正义的好记者,却不料碰了很多钉子,几乎送了性命,真是好险啊!  相似文献   

9.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0.
我和沈阳军区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中校,从哈尔滨市出发,去北部边陲的一个地级市去采访。地方修的小铁路,颠簸得厉害,我们在人声嘈杂的车厢里。直坐了一夜。旁边该市一位税务局的女同志听说我们是记者,说:“你们去了到市领导的住宅区去看看,为了修他们门前那条路、为了自己方便和美观,拆了多少家工厂和民宅,老百姓恨透了这件事!”我们笑笑,心想,这就是道听途说吧! 列车徐徐进入了车站,边防团队的政委带一辆伏尔加车来接我们。晚上,为我们接风,还请了市委宣传部长。政委说:“我和他并不熟,他们今天和部队联欢——其实是宣传部的几十个人到我们的艇上去玩。正好大家见见面”。  相似文献   

11.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2.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3.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一见就拍     
关于摄影的瞬间把握,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过。1955年12月 10日,周总理就对新华社记者说:“你们动作太慢,一个场面的镜头,要对了好久才拍,使被拍的人很不好受,有的外宾也对这提出了意见。你们应该好好研究改进,有些地方可以向外国记者学习。你们可以办一个摄影学校来训练记者,提高摄影技术,现有的摄影记者也可以去学习学习。”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据《四川日报》报道,1988年2月24日,刘晓庆在自贡演出后前往灯会观灯。当一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当即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说:“你们不同意是你们的事,我拍是我的事,这是灯会,不是你家。”双方遂发生纠纷。案例二: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家庭主妇弗洛拉·格雷厄姆带着两个儿子去参加商品展销游乐会。在两个儿子的执意要求下进入一个游乐厅,游玩后出来时,一股强风吹起了她的裙子,裙子把她的头盖起来,却暴露出腰部以下的部分,只有一件裤衩。当地一位摄影师抓住这一时刻,把她摄入了镜头。这张照片成了这次游乐会的宣传品。格雷厄姆夫人对此  相似文献   

16.
胡晶 《湖北档案》2007,(1):16-16
2007年元月,十堰市先后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人大和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在这三个会议上,我佩戴工作证,忙碌在各个会场上。元月17日,十堰市委书记赵斌作完工作报告后,接见新闻记者,我也乘机挤了进去,当赵书记握着我的手问,你是哪个新闻单位的,我红着脸说,是市档案局的,专门收集大会音像档案的。赵书记面对所有的记者和工作人员说:“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档案局的这项工作做的不错,你们把十堰的变化都永久的记录在档案里,珍藏在档案馆里,以后我们的后人都会看到十堰的沧桑巨变,你们的功劳不可没,你们的工作很主动,做的很好。”这是赵书记接见记者时讲的最长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开辟《地、市、县报问题探讨》专栏,许多同志就如何办好地方小报发表了看法。本人认为,地方小报应象发现新闻线索一样去发现地方读者心理特点,这样报纸才能使读者喜欢看,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小报要办好,难度大。原因是:一、地方信息量受限制;二、地方记者和通讯员队伍力量受限制;三、会议新闻多,篇幅占的比较大,读者不爱看。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办好地方小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纵横开掘,既报道“历史”,又报道“地理”,增加读  相似文献   

18.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新疆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萌起去新疆意念的那一刹那开始的。那是1955年冬天,我在新华社国际部做了7年的编辑工作,听同志们议论说总社往新疆分社派记者很难,一些同志不愿意去新疆,因为那里当时还很艰苦。我一时豪兴顿发,自动请缨:“不是说青年人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吗,我愿意去新疆!”这个要求一经提出,三天后就得到批准,并很快发出了调令。 当我办妥调动手续,迁移户口的时候,派出所的同志问我:“犯错误了吗?”  相似文献   

19.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 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  相似文献   

20.
徐:久违了,克里空!你这个怪物,人人讨厌,不知你从哪个娘胎里钻出来的? 克:说来话长。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孕育我的。他的剧本《前线》中有个记者,叫克里空,也就是我,喜欢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你们中国也有这种情况,所以我来到了中国。徐:你为什么老是闯入我们的版面? 克:不是我闯入,是你们推上去的。对这一事实,你何必大惊小怪?不只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一个样,凡有新闻传播的地方,就有我克里空的一席之地。徐:人家讨厌你,你知道吗? 克:当然知道,可是,我是你们请来的呀! 徐:你们?谁? 克:多啦,写稿的人胡编乱造,编稿的人添油加醋,还有……恕我直说,你们的领导。徐:胡说,没有哪位领导叫我写假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