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课本历史上册第十八课《黄巢攻克潼关入长安》中,提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末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用比兴手法写的托物喻志的诗。黄巢赋  相似文献   

2.
这首题为《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七言律诗,是明末清初女诗人浙江嘉兴柳如是的作品。诗中首字“栽”字应是“裁”字之误。“裁红晕碧”,出自金代元好问(1190—1257)《论诗三首》二:“晕  相似文献   

3.
“人为”之误黑龙江李子臣,尤建元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劳动出版社,第二版)中,模数的概念是:“由于π为无理数,为了计算和制造上的方便,人为地把p/π规定为有理数,即齿距p除以圆周率π所得的商,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为mm.即;m=p/...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时闻有的高校以许诺“颁发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举办了一些“培训班”、“专业班”,求学者(实为求学历者)趋之若骛,举办者财源滚滚,真可谓“一诺千金”。  相似文献   

5.
“遝”之误     
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有一篇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文中谈到《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时,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物色》篇的"赞语":"山沓水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课本的编者对"遝"作了注:"【遝(tà)】杂乱。"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这段文字选用了陆侃如、牟世金先生《文心雕龙译注》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节选)>首次选人了苏教版初中课标本<语文>九年级下册(2004年11月第2版),然而新近捧读课文,笔者便发觉书下注释①中的解说有误:"……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贝尔蒙特向名门闺秀求婚,因手头缺少现款,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三千块钱."  相似文献   

7.
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步入五大误区:语用之“窄”,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或“读写结合”;语用之“泛”,把挖掘出的零散的语用点堆砌串联成教学过程;语用之“偏”,为体现语用而设定偏离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语用之“分”,教学中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导致内容与形式分离;语用之“被”,学生“被语用”,沦为语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正>"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9.
刘锴 《教学随笔》2011,(11):40-40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相似文献   

10.
1983年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选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其中有这样一句:“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当时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所编写的《教学参考》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把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远地服役。”我认为原文断句有误,致使译文错误。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再摘抄几条这句话的译文。为了省事,只抄因断句致误的部分;至于译文出处,只注明出版社,书名及编著者姓名,一概从略。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一种命名为“科学识字”的识字教学改革在一些地方推行,也不时有一些文章和案例在部分教学刊物上发表。但只要对其理论和实践略加审视便会发现,此“科学识字”虽以科学命名,却无科学之实,甚至相反,而对一些教师则产生了不折不扣的误导,有必要在此加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12.
“睒”是“睒”之误陕西扶风高中王哲甫高中语文第五册《党员登记表》中写黄淑英在半山坡遇见被几十个便衣匪徒捆押的区委书记老赵时,“她看见老赵的两道浓眉陡地皱了一下,眼睛用力地了两又忽地转回头去,向山上望了一眼,做了一个神秘的暗示。”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课《应该敢提“俭”字》一文中的“和坤”当为和珅之误。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是把“清”字写成“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  相似文献   

16.
题目中的“方向”当然不是政治方向,那是什么“方向”呢,请看如下内容。①2001年10月18日《今晚报》肩题“参加上海APEC会议”之下有正标题“布什启程赴华”。--按,《今晚报》的出版地为天津,“赴华”当改成“来华”才对。原句立足点有误,造成“赴”与“来”的方向颠倒。②1月18日,通州市分局接到受骗未遂的群众举报:有4个人在新华北街工商银行利用“凑钱”和“拉钱”的形式诈骗钱财。(《警方请受骗者认骗子》,《北京青年报》2002.1.27第8版)——“未遂”用错了对象,“遂”是“(愿望)满足”之意,“未遂”是指没有达到目的或没有满足愿望,…  相似文献   

17.
误区一心理学是伪科学"你是什么专业的啊?""心理学系的。""啊?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啊!""……"进入大学这几年来,身边的一些人对我所主修的专业提出过无数质疑,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他们对心理学科学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建设特色学校突出的是其特色,但在实践中,部分学校对特色学校的“特色”认识不清,并容易走入误区。笔者试对一些误区进行辨析,以澄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曹操《短歌行》为千古名篇,历来对于它的解释也歧见纷呈。本文以“对酒当歌”之“当”字立论,从古汉语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该诗的诗意和语境,逐一批评对“当”字的错误理解,并认为“当”应作“对着”解。  相似文献   

20.
汉语是内涵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而数学语言则更为多姿多彩而又严谨规范,常常会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语,即“词眼”,“增之一字意已变,减之一字意也变”,这就要求在读题时需观察有无这样的“词眼”存在,如若对这样的关键词视而不见,必会词不达意,发生词义的错觉,有时甚至会产生一词之误.只有睁开慧眼,看清词眼,才能避免在解题之道上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