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全国新闻校对研讨会在山西圆满结束了,这是新闻校对行业空前的一次盛会。它的召开,对新闻校对工作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报纸,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传播阵地。新闻校对工作则是保证报纸准确、及时传播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报纸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一张报纸,没有记者编辑不行,没有新闻校对工作者同样不行。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脑的 迅速普及,许多报 社都相继建立了 局域网,实现了编 辑部采编工作网 络化,采编人员在 网上写作、编辑、 签发稿件。这样一 来,新闻校对工作 就发生了质的变 化。由于校样与原 稿合二为一,校对 工作的参照物已 不复存在,校对的 定义也要改写。网 络时代,校对工作 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应 该因势利导,转变 新闻校对职能,增 强校对工作的编 辑属性,使其朝校 对编辑的方向发 展。这样既有利于 构筑完整的新闻 编辑体系,又促进 校对职能的提升, 使报纸的出版工 作更加科学、有 序。这种看法是否站得住脚,本文将作简要探…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做新闻也是如此,同题新闻写得如何,编辑处理得好坏,通过同城媒体一比就很容易见分晓。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七十老头卖房子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这样的举动,是很稀奇的,也是很值得宣扬的,但在新闻报道时,本报(《海峡都市报》,下同)处理得最差。当天同城媒体头版头条大力宣扬,而本报呢,本人花了半天才找到这条新闻,原来我们只登了一条二三百字的小边栏。我们且不论这新闻记者写得如何,就凭这样的新闻,我们的编辑这样处理也是不应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6.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7.
国家出版局制定的《出版社工作条例》二十一条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的错漏,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规定的校次,不能任意减少。”这三句话,既有基本任务的规定,又有进一步的要求,还有措施保证。这是校对工作经验准确的、概括的总结。校对工作是直接关系出版物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一部内容、  相似文献   

8.
提高科技论文编校质量探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针对许多科技编辑既做编辑,又做校对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提高编校质量的方法--层层筛错法,指出编辑按先内容,后格式划分层次,校对按照校次划分层次,各层次侧重不同项目,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9.
宁波日报让即将走上记者岗位的人先做一段时间校对,时间两个月,作为上岗前的培训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让新记者先做校对大有好处。首先,对新记者本人来说,有利于尽快熟悉采编流程,较快地进入角色。校对接触的是编辑编过的发排稿、照排室排的小样、总编签发的大样等,让即将上岗的记者做一阵校对工作,使之对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有所了解,并体味记者努力写稿、编辑精心编稿的甘苦,领教总编对具体稿件是如何处理的,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样,记者走上工作岗位后,采写的稿子就会比较到位。其次,让新记者先做校对,有利于提高报纸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先生曾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 郭老为什么会校了几遍仍有错字而感叹校对难呢? 各种专业论著所提出的校对主体应当具备的修养或素质,并无大的出入,简单说就是三条: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进行哪一文种的校对,就要掌握哪一文种的知识。郭老是充分具备这三条的,  相似文献   

11.
“编校合一”的问题,大概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也做一些校对工作,可以熟悉校对业务以及版面设计等知识,有利于提高书刊质量。另一方面,让做校对工作的同志也做一些编辑工作,可以在发稿前帮助责任编辑弥补一些原稿上的疏漏,或者在校对中发现一些遗留的问题,提请编辑或作者解决。这  相似文献   

12.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是关于业者长久以来一直关注和思考的话题,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但经过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观察和实践,笔者发现编辑和校对之间普遍缺乏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制度安排.为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保障图书的质量,本文提出了建立编校互动制度的新观点.其具体措施是编辑和校对之间应具有平等意识,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互动机制,并将对方视为“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编辑和校对才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图书的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论摘编     
对编辑15条戒律的认识成放在2011年第2期《新闻实践》中刊文写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最近编辑出版了一本《编辑戒律》,用《人民日报》所报道的案例,提出了15条编辑戒律:  相似文献   

14.
善于鉴别新闻稿件的价值,并把它的潜在作用充分展现给读者,这是对报纸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检验。稿件在编辑过程中有潜力可挖在一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闻,其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难道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潜力可挖么?答案是肯定的。前辈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在所著《报海旧闻》中讲过这样一件事:解放前,《文汇报》的一位编辑,有一次把一条“中央社”关于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新闻稿件扔进字纸  相似文献   

15.
把文件,报告等改写成新闻发表,本是常有的,但记者或编辑应花点力量去改写、加工,把文件的体裁、用语等改为适合读者和听者的体裁和用语,而不宜照抄。同时,还应在语法和修词方面做些编辑工作,因为有些内部文件在这方面是比较粗糙的。现在,我想对两条一望而知是由文件改写的新闻发表点意见,供大家在新闻写作上参考。去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上有这么两条新闻:第一条标题是《河南省提出平原绿化新要求》,第二条是《石家庄地区加快发展太行山区》。从文字  相似文献   

1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校对职责,多年来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1980年《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虽已做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但由于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从而给正确评价出版社校对的作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规定中说:“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对这一规定均无疑义。而对“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却有不同理解及争议。有人认为,“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句话的重心是“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人员不能擅自改动的意思。原稿错漏是原稿加工问题,而原稿加工是编辑的职责。校对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谈谈编辑的鉴识标准》一文,提出四条政治“界限”、三项学术“尺度”,有利于提高编辑对精神产品的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对校对质量 的影响》(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对的职责范围作了肯定,承认校对的行为准则是:“其一,是忠实于原稿,即原稿怎样校样也必然怎样;其二,是对原稿错,校对有权提出疑问,但按常规是无权修改的。”校对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编辑的劳动和对原文的处理”。可是在谈到如何看待见报差错时,陈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把校对的职责范围无限扩大了,把不是校对的过错也加到了校对的头上,所列举的事实之逻辑是编辑出错,校对负责;编辑生病,校对吃药;校对是个泔水缸,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