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庄派系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现代利益派系为主导的多元派系格局正在形成,各派之间进行利益博弈,共同影响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村庄派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具有同心圆结构特征,派系力量的大小与其社会资本拥有量呈现正向关系,派系力量对比结构的均衡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庄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农村的村庄学校消失,村庄幼儿园兴起,农村幼儿园成了农村社会的文化高地。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治理存在治理主体"靠政府",治理取向"唯城""唯农",治理目标"扶贫不扶志",治理过程"治标不治本"等困境。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任务是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路径在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建构供给时代发展和符合农村人文的治理取向;心系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治理目标;探索"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村庄权威认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政治不能忽略的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基础的设立,农村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原子化,在这样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结构中,派系这一新的农村非正式组织开始在村庄中出现,村庄的派系化使得村庄权威认同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解决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少年儿童入学难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村寄宿制教育不应仅仅是一种满足社会教育公平需要的教育形式,而且也应该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教育类型。为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在集体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寄宿制的优势,并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寄宿制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以来就是权力博弈的舞台。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村庄中现代传媒的介入.开始对村庄政治产生影响。村庄治理是中国农村民主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而政治传播是村庄治理与农村民主发展的桥梁之一。在中国农村,政治传播的发展影响到村庄中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村庄中权威与治理模式的形成。本文以山西省南张村为个案.围绕村庄治理中的政治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在农村社区内部投入资源打造小型景区已经成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操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景区型村庄。景区型村庄是一种“村中景”模式,即农村社区的部分区域,形成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景观区域,其特殊之处在于内部的景区和社区之间存在元素和功能的双重叠加。文章基于浙北W镇JL村的发展经验,从市场、社区与国家的三维分析框架解析景区型村庄的发展逻辑和治理困境,并试图从学理上说明市场、社区与国家之间的目标差异及协调困难是引发景区村庄发展治理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必要手段、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均衡视野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了"U-D-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思路,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形成高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联动机制、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促互动运行机制、创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实现共同体融合与交流,进而达到共同体内师资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调解机制的社会基础进行考量,需要结构化的理解村庄社会现象,包括村庄权力结构、内生秩序、村庄文化及其与村庄外其它政治力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以从总体把握农村调解机制的研究路经。  相似文献   

9.
仪式性人情在传统村庄社会中有着经济互助和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在江汉平原农村,这些功能日渐发生异化,其本质在于名实分离。人情的互助功能正在丧失,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借人情的互助之名而行聚敛财富之实,人情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也日趋弱化。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与当前江汉平原的村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因为村庄生活越来越缺乏长远预期,人们越来越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且村庄人际关系日趋离散,村庄中已不存在结构化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本主从当前农村村庄建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入手,探求农村村庄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法的全面修订和深入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更多的适龄少年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现,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应当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崔红芳 《考试周刊》2013,(63):181-182
教育均衡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的均衡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探讨,提出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等措施,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及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具有普遍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沿淮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充足,境内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林业发展前景广阔。村庄绿化建设是农村林网建设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民生工程.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重大推动作用。村庄绿化是沿淮地区农村林网建设的薄弱环节。村庄林木覆盖率低.林木质量不高,村庄绿化工程进展状况堪忧。若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资源优势与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泉州农村四种类型中的社区进行个案研究,提出泉州出现“超级村庄”,分析了超级村庄的地理特点及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形成的原因.从注重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性、农村社区的合作体系、社区经济、和谐社会模式及参与式社区的构建等五方面阐述泉州农村社区构建路径的探讨意见,以期把农村区域内的村庄建成为繁荣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相似文献   

15.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能人治理越来越成为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主导村庄公共权力的能人通过及时有效地把握村庄发展机遇、更新村庄发展理念,发挥强势的能人治理效应.机遇和观念日益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隐形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探究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讨论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农户个体的教育支出随着村庄其他农户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境效应和固定效应情况下,村庄平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农户教育投资将会增加0.27%,对应的社会乘数为1.37,即外生冲击引起的平均教育支出的均衡反应约为个体初始教育投入增加幅度的1.37倍.进一步地,同群效应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有利于提高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阻绝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陷阱",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7.
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均衡理论,分析SM村由于受艾滋病的影响由秩序到失范再到秩序的转变过程可知,村庄原有均衡的打破最重要的原因是艾滋病使得村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让村民觉得活不下去,即生存能力的丧失是SM村均衡被打破的根本原因;在村庄秩序和均衡的恢复过程中,与目标获取功能联系最为紧密的政府是最为关键的力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保障人们生存下去并且较好的生存下去是关键;在艾滋病问题的解决上,关键在于政府如何运用和协调其所掌握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扩张中,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村被纳入城区,成为非农非城的“城中村”.为抵抗城市的侵袭,许多村庄不约而同的进行了非农化的再组织,在组织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组织形态——“村落单位制”.在单位化村庄里,村庄的自主行动力下降,表现为村委会失去经济实权,变为乡政府及所属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属单位;村庄的其他治理行动者的村庄意识淡薄,单位意识凸显,对单位的依赖度日益加深.国家的行政控制力在单位化村庄中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民主体性的丧失。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在村民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交往网络。而村庄精英由于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往往成为各种关系网络中的领袖。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村庄精英的整合与引导,利用他们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区是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责。农村社区建设要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并实现均衡分担,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