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线索农奴制度的废除和 1861年改革。原因外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内因:俄国资本主义有缓慢的发展,农奴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俄国农奴制度已经危机四伏(农奴的处境日益恶化,生活极端困苦,农民运动发展起来)。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农民要交付高额赎金,才能得到少量份地。  相似文献   

3.
在俄国,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期通常被称为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就像1861年大改革从解放农民开始一样,斯托雷平于1906年实行的新的农业政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斯托雷平充满活力的改革比在他之前所进行的改革走得远得多,深刻得多,是俄国进行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这次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沙皇政权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一、讲述1861年改革的原因和内容,使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农奴制度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认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掠夺。二、讲述19世纪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情况,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殖民大帝国,也是俄国各族人民的大监狱。  相似文献   

5.
臭名昭著的“农奴制改革”给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带来虚幻希望的同时,给极度贫困的俄国农民又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大量农奴制的残余,日甚一日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引起了俄国现实关系的剧变。俄国解放运动正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身陷囹圄始终以满腔热忱关注俄国命运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新人  相似文献   

6.
1 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现出商品化特性。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而迟滞,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业资本主义,在俄国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彼得一世的改革、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和普加乔夫起义,使学生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为沙皇俄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到18世纪晚期,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重点难点重点:彼得一世的改革,沙皇俄国的扩张. 难点:沙皇俄国的扩张情况。教学用具放大“俄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图;“普加乔夫起义”图。  相似文献   

8.
课本有关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前后矛盾。课本第83页在表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时写道:“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据此可知,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因此,课本第84页在表述1861年改革的影响时写道:“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课本第100页写道:“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9.
1861年改革没能解决俄国农业问题,半封建土地关系、地主垄断土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农业耕作水平低,农民因饥饿大量死亡。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短缺对俄国而言至关重要。19世纪80年代初,统治集团承认,农民缺地严重,设立农民土地银行、组织移民为对策之一,但成效不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农业危机迫使统治阶层重新审查农业政策,其中心议题为村社与农民法律地位,争论集中在维特领导的财政部和普列维挂帅的内务部,最终在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下,保守势力获胜。帝国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为村社不容侵犯、农民份地不可转让、保留农民等级制度。至1905年革命前,俄国农业问题尚未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在形成俄罗斯文化深层特征的过程中,农村公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俄国的农村公社的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19世纪达到发展的顶峰。农村公社经历了基辅罗斯时期的维尔福、莫斯科公国的黑乡、17世纪的重分型公社,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了较大变化,直到苏联农业集体化,村社的历史才宣告终结。村社既是农民自己的民主组织,又是官方统治农民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性质上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村社孕育了俄国农民崇拜皇权、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1.
俄国文学在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的作品——萨尔蒂柯夫(笔名谢德林)的长篇小说《哥略夫里奥夫家族》问世了。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处在这样一种政治气候中:1861年的沙皇农奴制改革,非但没有给农民带来丝毫利益,而且把农民推入更深的灾难之中,到八十年代初,农奴制思想又有所抬头。资产阶级满足于既得利益,与农奴制残余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农奴制的观念不但在贵族之中盛行,也残留在当时的许多农夫思想深处,农民们仍处于农奴地位上,这样,反对资本  相似文献   

12.
从基辅罗斯时期直到20世纪20年代,村社一直是俄罗斯最基层的农村社会组织,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社不仅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组织,而且是国家法令和政策的传播工具。村社职能涵盖了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行政司法、兵役、宗教等内容。1861年改革前后农村公社的职能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在具体的经济职能、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上却在悄然发生着嬗变。正是这种细微的嬗变,为其后俄国历史的剧变积聚了力量,同时,也是俄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在农民社会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未解决。1906—1907年为缓和矛盾而进行的斯托雷平改革,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推动农奴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演进,但没有解决农奴制大地产这个顽疾,并导致了新的贫富分化。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围绕此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反驳了诸种错误观点,提出了土地国有化的纲领。列宁的土地变革观点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基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了俄国革命的实际进程,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八六一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苏联史学界对此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过分地强调了下层的反抗对改革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这次改革固然是革命运动迫使上层进行的,但统治阶级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列宁  相似文献   

15.
俄国解放运动的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千百万农民从农奴制下解放出来的农民革命。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俄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是用以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武器。他用这个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坚持文学艺术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方向,即劳动农民的方向。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不仅统治着俄国的哲学领域,而  相似文献   

16.
十七世纪末叶至十八世纪初期,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这次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一彼得一世(1682—1725)的改革虽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落后面貌,但并没有解决消灭俄国落后性的任务。彼得为了克服俄国经济落后状态,拼命地学习西欧。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大力发展工业。他扶植工业的办法是:第一,除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工场外,还兴建了许多供应  相似文献   

17.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社会化比土地私有化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8.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以18世纪后期的俄国为历史背景,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着手,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最初二十五年由彼得一世所进行的改革,在俄国历史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彼得改革是代表地主商人阶級的利益,改革的结果并没有废除而是加强了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并沒有动搖而是更加巩固了貴族阶級的統治和封建专制制度,但是,这种改革毕竟是适应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改革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不仅使俄国避免了淪为西欧国家殖民地的危险,并且使俄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国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对内残酷奴役剥削农民,对外疯狂侵略扩张的历史.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为向外扩张领土创造物质条件,以实现其建立一个庞大俄罗斯帝国的野心.并结合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特别是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揭露沙皇俄国凶恶、反动的嘴脸,使学生明确沙俄是当时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