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数学取得的成就在宋、元朝达到了巅峰时期,它使得目前的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仍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次顶峰的开创乃源于贾宪三角及其增乘开方法。顾名思义,贾宪三角的创造者即为贾宪。贾宪,生平籍贯不详,仅知其曾做过左班殿直,即一种供职于宫廷的低级武官。尽管地位卑微,但贾宪在数学方面却颇有造诣。他大约在1023~1034年间著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九卷和《算法数古集》二集。后者已失传,前者流传下的仅剩三分之二,分别在明朝编的《永乐大典》和清朝刻的《详解九章算法》中。这是继刘徽《九章算术注》、李淳风等《九章算术注释》之后,又一部阐释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经典——《九章算术》的著作,它大大地提高了《九章算术》的理论水平。书中最主要的内容即是贾宪三角及增乘开方法。贾宪三角原称"开方作法本源"。其图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史书里没有载过刘徽的传记,只在晋书律历志里有“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刘徽注九章”的话,可见刘徽是三国时候的人。他是不是数学专门家,有没有职位,都不明瞭。但因史书未载,设想没有做过高官显爵,也许是劳动人民中的一位大数学家。刘徽除在“九章算术”书中作注解外,又首创“割圆术”,利用勾股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造“重差术”,推广陈子测日高的方法,用来测量山高、谷深、河广,在数学上的贡献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3.
王蜜 《科学与文化》2006,(11):18-18
《九章算术》作为周秦至汉代中国数学发展的一部总结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以算筹为计算工具及独具特色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正>若仔细算来,我国"算学"的概念由来以久。《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术、正负术,刘徽的割圆术,以及《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等,古人较早地将这些算法隔页而立,任凭它们在岁月的洪流中翻滚、冲荡。与中国古代"算法""算术"的兴起和含义有所不同,现代计算数学是在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建立在冯·诺依曼和他的同事起草并向美国海军部递交的一份报告《高阶线性方程组的解》之上。正是这份报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文章以十二平均律、《纪元历》中的太阳坐标换算、刘徽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和运用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机器证明还是代数几何.都应属于数学交叉科学的范畴。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逐步诞生和发展的.从《九章算术》中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7.
《筭数书》校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筭数书》是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数字竹简,是先秦的作品,是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数学最早的著作。它内容丰富、深刻,对它的研究将进一步揭开先秦数学的面纱。2000年9期《文物》发表了《筭数书》的释文。该文对《释文》作了校勘,写出校勘记近190条。其校勘内容包括:⑴《释文》中的少量错简;⑵《释文》中字词的大量衍脱舛误,特别是数字计算的错误;⑶互训或通假字不当改而《释文》做了改动的;⑷原简中若干未被《释文》识别的字;⑸《释文》中个别小标题的处理的失误。另外,《筭数书》中分数表示方式的不同一,是先秦数学的固有现象,汉张苍等整理《九章算术》,才对此做了标准化处理,因此,不宜以后者为模式改动前者。  相似文献   

8.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作为现代被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刘徽的数学成就已得到国际的承认,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却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生平史  相似文献   

9.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作为一名中国的数学家我想谈一点个人感受.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代数拓扑、代数几何、机器证明等,但是我对中国古代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早在上一世纪的70年代我就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lt;九章算术&gt;,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曾从中国的前辈数学史家李俨、钱宝琮的著作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数学史家李继闵的生平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记述了英年早逝的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李继闵(1938-1993年)的成长与奋斗历程,并从研究方法,中算特色,《九章算术》及不定分析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他对中国数学史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九章算术》几个算例的分析和对《周髀算经》中“环矩以为圆”的解释等,说明中国古代几何学已经有了“以直径为边的圆内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重要定理,指出了这一定理的价值并与巴比伦的相应成就作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郑玉莲 《内江科技》2007,28(12):88-8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读了《坚持基本路线必须澄清错误思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与杨承训对话》的文章后,笔者对中国的改革之路,对改革中存在的错误思潮、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保障改革的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国之路等问题,在本文中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科技史和文明史一样悠久,并在历史上曾领世界之先。当时中国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在历史上曾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张衡、沈括、毕升、李时珍……一些流传至今的科技成果《九章算术》、《齐民要术》、《伤寒杂病论》、《本草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讴歌自然和心灵与当时英国新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很大关联;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将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潮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国的这两种思潮对这三位诗人写作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其共性,或许会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经过多年研究,认定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是中国人首创。据了解,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包括十进制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在《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这本书中,“十进位”受到高度评价:“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相媲美的。”该书还指出,这一记数法最迟在《九章算术》成书时(公元1世纪)就已十分成熟;而在外国,印度最早也是在6世纪末才出现。中国人首创十进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中,历来宋元时代数学的成就(主要指秦九韶、李冶、朱世杰、杨辉等人的数学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对后来影响力很广的明代珠算的却评价颇低,人们不认为明代珠算是宋元时期之后中国古代数学的必然发展主流,明代珠算一般被评价为"民用"数学或者"商用"数学而不被数学研究人员所重视.那么,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并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的中国珠算,是不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必然呢?客观的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省港人很爱国,他们对中国古算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意义相当重视。在香港数学教育学会出版的《数学教育》(1998年12月)书评栏中特别提到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徐品方编著的《数学诗歌题解》一书,书评写得十分中肯而有份量: “《数学诗歌题解》是笔者迄今所见介绍数学诗歌最齐备的一本书,书中不仅介绍中国古代与数学有关的诗歌,也介绍外国的古代数学诗歌。这些诗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数学期刊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近代数理期刊的发展状况,着重对《数理杂志》、《数理化》、《数学季刊》、《中国数学会学报》等4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期刊的内容和创办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最早的数学期刊为创刊于1897年的《算学报》,并认为周达在中、日数学期刊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在《环球》杂志上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说法,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女士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驳。这二位中国国内的著名人士在几大媒体上针锋相对的辩论观点越来越把公众读者群鲜明地分为了二部分。众多的学者、甚至是市民也加入进来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时社会舆论颇为热闹。无疑这应该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关于科学最有意义的一次公众参与的大讨论,这有些让我们想起也是在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学术界中关于"科学"与"玄学"的那场著名辩论。有趣的是那场辩论的起由也是由一名当时的国内著名科学家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所引起,后来又有众多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名流加入进来,如梁启超、胡适、唐钺、瞿秋白、吴稚晖、陈独秀、邓中夏等等。那场思潮辩论的结果是科学占了上风,似乎从此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里,曾占主导地位的"玄学"让位给了科学,或者说在人们的心里,已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今天的这场似乎是科学与敬畏大自然之争呢?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刊出二篇文章。一是著名的环保人士唐锡阳先生的文章,第二篇是北京几位在研究"科学"这一领域里很有自己学术思想的青年学者之间的谈话。显然这二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何祚庥院士观点的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很早就时圆周率进行了研究,刘歆,王蕃,刘徽等人都对圆周率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祖冲之计算出了的8位有效数值,更提出了比阿基米德圆周率更精确的"祖率",这是我国数学史遗产中的珍宝,是对世界数学的重大贡献,他们的贡献是不容诋毁与抹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