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欣奕 《科教文汇》2012,(7):147-148
本文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家庭教养方式、父亲的职业、父母的不良嗜好对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学生的网龄、上网时间、网络使用的频率成显著性相关,但与学生上网的目的、上网的地点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同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达到14.15%,在构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中,年级、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性别、人际关系、主要上网地点、每周上网时间、学习成绩状况、是否玩游戏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网络使用时间、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网络使用时间、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家庭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湖州4个中学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家庭功能评定师表(FAD)评估网络成瘾和家庭功能水平。[结果]有11.98%的学生有成瘾倾向;男生成瘾比例高于女生;除问题解决外,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显著相关;网络成瘾中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反应、情感卷入、行为控制与家庭总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成瘾中学生;周上网次数、网龄、情感反应和年龄是影响网络成瘾的四个重要变量。[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家庭功能关系密切,家长要对中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适当监控,家庭成员间应加强沟通与情感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荩桢  万江红 《科教文汇》2007,(6X):206-206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网络使用时间、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职生上网行为与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中职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对某市2所中职学校455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其他学生;网络成瘾(IAD)组与非IAD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中职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8.
王树华 《今日科苑》2007,(14):203-204
采用访谈和问卷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显示:重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只占1.2%,有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的学生共占8.0%~8.8%。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生成瘾性高于女生。其中大一学生网络成瘾性高于大二,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网络成瘾性高。在二年级中,理科学生上网成瘾却是最高。  相似文献   

9.
李卫民 《科技风》2013,(20):21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乌鲁木齐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上网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网络对乌鲁木齐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分析上网时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为目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次上网时间在4h以上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最严重,网络成瘾总分明显高于其他每次上网时间段的大学生的网瘾得分。每周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得分情况成正比,并以每周上网40h为分界,两侧差异显著。可以得出上网时长超过某特定值则其有很大的网络成瘾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投射测验视角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利用房树人测验的人格评估体系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大学生的人格和网络成瘾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结果:大学生网络依赖和成瘾合计占比43.23%;人格的随意性与网络成瘾总分、强迫上网及戒断反应因子、人际与健康问题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自卑性与强迫上网及戒断反应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网络使用正常、依赖和成瘾三类群体在随意性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网络依赖和成瘾给学生个人发展带来挑战;具有认真严谨和自信人格特征的人群更易依赖网络但成瘾可能性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没有绝对的人格基础,可能只是他们当前内心冲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对课堂质量的影响,采用问卷方式对某高校86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大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与听课质量、上课时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是否因上网而逃课等状况在三个群体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网络成瘾对课堂质量的影响十分消极且不容乐观,应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减少网络成瘾对课堂质量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进行此项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取样抽取中国海洋大学四个专业类别276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网络使用状况问卷自行设计,网络成瘾测量工具自行修订的网络成瘾测量量表。研究结果:无明显网络成瘾症状的学生人数为0人,占调查人数的0%;有轻度网络成瘾症状的学生人数为28人,占调查人数的10.1%;具有中度网络成瘾症状的学生人数为185人,占调查人数的67.0%;具有重度网络成瘾症状的学生人数为63人,占调查人数的22.8%。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吴静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222-222,259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尤其重大,特别是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例如上网成瘾后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带来了隐患。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网瘾"问题的现状、心理特点、成因等分析入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的相关关系,以了解当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和大学生无聊倾向性问卷,对广州某高校800名同学随机派发,并进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均分为36.07,低于中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类型上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差异显著;2大学生无聊倾向性在性别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其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网络游戏成瘾组的无聊倾向性显著高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4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相关,无聊倾向性对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雪果  易仲怡 《科教文汇》2014,(27):193-196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的相关关系,以了解当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和大学生无聊倾向性问卷,对广州某高校800名同学随机派发,并进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均分为36.07,低于中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类型上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差异显著;②大学生无聊倾向性在性别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其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③网络游戏成瘾组的无聊倾向性显著高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④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相关,无聊倾向性对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上网成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上网时间、频度、心理健康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分析,旨在全面反映中学生上网现状,以及网瘾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与非网瘾学生的差别.最后,综合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瘾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蔡琛 《科教文汇》2007,(10X):88-88,98
中学生上网成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上网时间、频度、心理健康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分析,旨在全面反映中学生上网现状,以及网瘾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与非网瘾学生的差别。最后,综合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瘾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薛予阳 《内江科技》2011,32(8):68-68,100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从成就动机、群体影响、教师指导等角度,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应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之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晓梅 《科教文汇》2011,(30):167-169
对483名高职学生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W)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女生自我价值感总体上高于男生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差异;一年级是高职生自我价值感的低谷期,二年级是高职生自我价值感的高峰期,存在年级差异;理工科高职生的社会自我价值感比文科高职生更积极,存在专业的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