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朝庄述祖提出“《上邪》与《有所思》当为一篇”以来,“当为一篇”之说颇有影响。如朱东润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邪》篇“解题”中指出:“有人认为本篇与上篇有连贯性,前篇考虑决裂,本篇是打定主意后作出更坚定的誓言。可备一说。”类似的提法还见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前篇考虑决裂,本篇则是打定主意后作出更坚定的誓言。按此可备一说。”但是,“当为一篇”之说,既缺乏事实依据,又缺乏合情合理的分析,能否成为一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中期以后一组乐府诗。原本二十二曲,其中《务成》、《玄云》、《黄爵》、《钓竿》四篇,歌辞已亡佚。现存十八曲歌辞,最早著录于沈约《宋书·乐志四》。南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根据乐府诗的性质、用途、音乐形式和时代特点等,将上起陶唐,下迄五代的“乐府诗”五千三百八十五首,分为十二大类,其中“鼓吹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乐府诗。有人说它“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4.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里的“古诗”并不是古代诗歌的通称,而是指汉魏时与乐府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乐府诗是伴乐而歌的,古诗则多不能人乐。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音乐的变迁,很多乐府诗也不能歌唱了,与古诗也就不易看出区别。《古诗十九首》都在《昭明文选》中有所著录,却没有写明作者。梁启超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所诠写  相似文献   

5.
朱立 《现代语文》2006,(9):33-35
魏晋时期有三首涉及“秦女休”的乐府诗:曹植《精微篇》,以及左延年、傅玄《秦女休行》各一首。其中,《精微篇》叙述多个精诚感动上天的故事,内有关东贤女苏来卿为宗报仇及女休逢赦书二事。左延年诗通篇记叙秦女休报仇杀人后又被赦,情节和曹诗相符,二所述当为同一件事。傅玄诗则叙述庞氏烈妇的故事,与左诗同题异事。而本主要讨论的是左延年《秦女休行》的本事来由。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演变》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一书.自一九六四年以来,吕叔湘先生以“语文常谈”为题,分期在《文字改革》月刊上发表文章.原计划写八篇,但刊出七篇之后,“文化大革命”来了,杂志停刊,第八篇也流产了.直至一九八○年、吕叔湘先生才将旧稿加以整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有所思》是汉代乐府民歌中一首著名的情歌。它用曲折回环的笔法,表现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激动难已。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有所思”至“用玉绍缭之”,写热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乃”,却,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9.
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自况”“实录”之说诚可信。然知世方可论,观照“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之晋宋社会,《五柳先生传》不仅应视为安贫乐道的述怀之作,也应视为刺世嫉邪的针砭之。钱钟书先生评日:“‘不’字为一篇眼目,……重言积字,即示狷之有所不为”,“‘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钱先生之论,是解读《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张中宇先生曾撰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作过考索,认为“风情”乃“风诗的性情”,并进而剖析了白居易对《长恨歌》的态度。笔者因不同意其观点而拟对“风情”重新作一考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居易对《长恨歌》的矛盾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兵车行》分别是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同属乐府诗,而且两首诗又都抒写了作者对唐王朝某些政冶措施的不满,属于述怀诗,但两诗在风格上却完全相异。第一,在体裁上,《行路难》属旧乐府,而《兵车行》属于新乐府。《行路难》为拟古题,即沿用“行路难”旧题(属乐府诗中“杂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曹旭先生说:《陌上桑》“为了反击丑恶与卑鄙,全诗通篇写美,以美压邪。”(《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从以美压邪的角度领悟《陌上桑》的题旨,的确深中肯綮,深契诗心。细细演绎,亦不难发现,诸多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美展开,剖析罗敷这一人物之美,诗人的写作意图便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3.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鲁迅先生和我说过,在西洋文艺中,也有和《药》相类的作品。例如俄国的安特来夫,有一篇《齿痛》”,“还有俄国的屠尔介涅夫  相似文献   

14.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5.
《海南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刊登了陈云鸾先生《解开舀鼎的哑谜》一文。文中不同意郭沫若等学者认定的该铭为“西周社会为奴隶制”的重要史料,提出了该铭为一篇“部落盟约”、“西周中叶尚为部落社会”、“周王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等等新说,总之,《召鼎》内容不是奴隶买卖,而是因诸侯间侵犯土地扣押“人质”引起的纠纷,没有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度的痕迹。以上见解是新的  相似文献   

16.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冬日暖景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也有一篇描绘冬天美景的文章——《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细细品读,这两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风格、文章布局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襄阳乐》是很受唐代诗人重视的南朝清商西曲歌之一。终唐之世,拟作乐府诗的主题多以表现“游女”这一襄阳的特殊民间风情为主,总体风格也多表现为绮丽的宫体诗风。此外,在古乐府诗创作兴盛的盛唐,拟作《襄阳乐》的数量却不及中唐以降拟作该乐府诗的数量,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恰恰表现出中晚唐文人在经历社会动乱之后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两篇课文。也是从《朝花夕拾》里选出的。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反顾”,“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反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记忆中抄出来”,  相似文献   

19.
敦煌本《韩朋赋》创作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乃唐人所作,如汪绍楹先生《搜神记韩凭妻注》即谓“唐人《韩朋赋》”云云。另一种意见认为同其他敦煌变文一样,皆产生于唐末、五代至宋初,如向达先生《敦煌变文集》引言里说:“现在所发表的78篇文学作品(按:包括《韩朋赋》),就时间上讲,大概都是唐末至宋初的东西。”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其来源盖远”,并从内容、音韵等方面考证,大致推定为“初唐前,或为晋至萧梁间的作品。”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似当产生于北魏晚期至初唐之间。  相似文献   

20.
《天下》篇是《庄子》中最末的一篇,列在“杂篇”。前人对它,向来十分重视。如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独存此篇,以为“葢庄子自叙”,“通于道原,非圣人不能言此。”(《庄子注》本篇序言)近人马叙伦先生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