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想从报纸副刊文体的变化上探讨一下报纸副刊改革的态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近年来报纸副刊文体形式的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报纸副刊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这些形式无一不属于文学式样。因此,我们的报纸副刊也多叫文艺副刊,报社管理副刊的部门也多叫文艺部。它的命题和职责都很明确,是报纸中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的地方。那时报纸文艺版,是报纸中的文艺。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副刊中的这种“文艺”特征在明显减弱,而其“新闻”和“娱乐”特征则大大加强,原有的副刊版面和格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特征,于是扩而张之的“周末版”、“星期刊”则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副刊版面也被大大地改造了。它们被改造和扩张的共同点是:不再仅以副刊原有的那些文体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代之以更新颖、更写意、更酣畅、更真实的装潢走向社会、人生和市场。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报社机构名称和版面名称的变化,“周末版”、“星期刊”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副刊”,而且大有比叫一般意义上的“副刊”更时髦、更新潮;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副刊,也不再使用“文艺”两个字,不再叫“文艺部”而改称“副刊部”或“综合副刊部’了。这实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副刊同行来说,不管你有意无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的诞生与确立,人们首先要索取的就是个性特征或风格。缺乏特征或风格的事物,是无法获取人们的认可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报纸副刊在长期的运作与积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强立的风格或特征,作一尝试佳的考察与探讨。柔婉而曲折地贴近新闻从理论上说,在报纸副刊风格或特征的形成与确立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二律背反。一说副刊要反映时代新潮,与新闻同步,紧密配合政治中心宣传。一说副刊大多是广义上的文学类文章,这类文章有自己的规律性,不能配合新闻。作为同具真理性的两个对立的命题,它们又都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与样板。但这两个对立命题所呈现的风貌与状况,都不是副刊的常态,也不能体现副刊的美学风格或特征。副刊在正常状态下呈  相似文献   

3.
抓住四个方面 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党报的副刊,如何把它办成报纸的亮点,则是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市、州党报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好副刊出版,重点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反映社会生活,镜头对准百姓 党报副刊,无论是综合性副刊或专题性专业性副刊,还是临时性专页、专辑、特刊,都应该是紧扣时代脉搏,昂扬向上,催人奋进,不做无  相似文献   

4.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的新闻纸,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在《京郊日报》主持副刊部的工作,强烈地体会到,报纸副刊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的副刊(在第四版),有三种,一种是文学副刊"喜鹊",一种是文化体育副刊"文作乐园",一种是国际国内副刊"中外时讯"。这三种副刊补了《京郊日报》其他三个版的不足,发挥了思想和文化宣传的指导性,提供了其他三版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更为丰富的知识性,受到了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英国报界有句名言,…  相似文献   

5.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5):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①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0):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安徽日报的“思想评论”栏是在1958年9月开辟的。以前,有一个“理论学习”副刊,每周一期,主要发表辅导干部理论学习的理论文章,学习经验,问题解答等。这个副刊对初学理论的同志有一定的帮助,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但是很多同志感到不满足,认为它同当前的斗争、当前的思想实际结合不够。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以后,由于斗争的需要,暂时停止了“理论学习”副刊。这时报纸经常发表紧密结合当前斗争的思想评论性质的理论文章,对反击右派、教育干部起了很好的作用。1958年,党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建设方针,出现了  相似文献   

8.
王豫屏 《新闻窗》2008,(3):123-124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一张报纸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的还是副刊的内容。因此,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审美娱乐功能的需要。在报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如何尽可能地发挥副刊潜移默化的功能,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娱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在此,有必要将副刊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办活副刊     
我们摸索出一条经验:办好副刊必须“三性俱全”。——突出的地方性。地方报纸必须具有地方色彩。郑州晚报副刊理所当然地要议论郑州的问题,反映郑州的生活,介绍郑州的知识,报道郑州的人物等。郑州杂技演员孔红文,夺得杂技表演金质奖章,副刊部主任曹地立即采写了孔红文的报告文学,并组织她的父亲,老师写文章,版面处理也很醒目。我们还办过《记故乡》专栏,约请在外地工作的河南籍名人写故乡生活回忆的散文,河南读者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消息,所以这次尝试是成功的。我们先后发表过四十多篇文  相似文献   

10.
赵金地 《大观周刊》2012,(15):27-27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创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报纸是新闻纸,办好新闻版是分内之事。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改版扩版实践中,都强调要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报纸走了极端,大大压缩甚至砍掉了专副刊,引起读者的议论,有的作家还发出了“保卫文化副刊”的呼吁。根据读者建议,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专副刊的定位与改进”,意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端正对专副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专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专副刊也要与时俱进,以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我们报纸上的专副刊定会五彩斑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邹韬奋同志与世长辞已经40个春秋。今天,我们缅怀他曲折而光辉的一生,更加深切的感到他的思想、他的品质、他的业绩,对于我们是多么宝贵。韬奋同志这位在黑暗的社会里为民族解放和大众自由而冲锋陷阵的新闻战将,以他那犀利的文笔,在新闻出版阵地上英勇地同民族的敌人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历尽颠沛流离,艰难险阻,不但毫不动摇、毫不退缩,而且紧随时代前进,追求真理不息。他所创办的报刊,他在这些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斗志,引导千千万万知识青年走上民族解放和人民  相似文献   

13.
读书界出现了一个新热点,叫做“柯云路现象”——对柯云路的《大气功师》《人体——宇宙学》《新世纪》等作品发出种种议论。议论是正常的,但议论什么?有一个导向问题。这里发表了两篇短文,从不同的角度参加了议论,有一定代表性。但是,对柯云路的这三部作品,应当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从艺术的角度对作品本身进行议论——我们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不要使议论流入对人体特异功能是否存在的争论——这种议论太多了,我们也不准备继续发表这样的议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报纸厚报时代的到来,报纸的副刊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丰富。副刊是否能吸引读者,是否有卖点,也越来越被报人所看重。笔者浅显地认为报纸副刊的卖点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新闻性信息社会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报纸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报纸要快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不仅是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使然。随着副刊在报纸中所占分量的增多,就更不应忽视其新闻性,就是说报纸副刊也要摒弃唱“四季歌”的传统的办刊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报纸副刊正在被边缘化。本文对此分析了五大原因:一是副刊定位模糊不清;二是副刊编辑普遍缺乏新闻训练,少了新闻视角;三是副刊也出现了“同质化”倾向;四是副刊的小众化色彩浓厚,导致大众读者流失;五是副刊稿件流于浅薄,深度不够。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还提出了副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刘志凌 《新闻世界》2013,(10):95-96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一个“新媒体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当今的报纸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而是一种被赋予了许多新职责的知识宝库和宣传园地。  相似文献   

17.
给副刊注入新闻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轮又一轮的改版和扩版中,许多家报纸不约而同“增加新闻版,削减专副刊”,有的甚至取消了副刊。曾经辉煌的报纸副刊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以为,新闻性的缺失是副刊在现代信息社会日益失去其优势及生存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副刊要走出困境,惟有高扬新闻的大旗,将时代的责任挑在肩头。加强新闻性,是现实的需要一、副刊之“名”,已不是昔日副刊。报纸副刊从出现之日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新形势下,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根据《辞海》的解释,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形式一旦产生,就有相对稳固性,副刊也如此。它出现后,被世人公认,这种“公认”就是稳固性的表现。尽管现在专刊已“自立门户”,但毕竟她是从副刊襁褓中长大的,人们习惯上还是喜欢把专刊称之为副刊,这是一种思维定势。 专刊与副刊藕断丝连是一种客观实在,人们把专刊与副刊相提并论的思维定势,也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合理,不合理的东西,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迅猛、新闻竞争加剧、读者需求多元、办报环境复杂的当今,副刊需要破解的两个难题是定位和品位:定位问题,并不啻于如何使之适应所属的报纸,更在于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和争取受众;品位问题,则是贵在坚守文化的本质而难在创新。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怎样创建一个崭新的副刊版面体系、探索灵活的编创运作机制,就成了副刊理念创新中值得重视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1958年3月15日创刊至今,在40年的社会历史跨度和25年的实际版面操作过程中,五色上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和风格的栏目体系,刊发了很多有品位、有思想、有影响力的副刊作品,在社会的演进中,及晚报四而八、八而十六版的壮大中,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一批批读者,同时也为一批批读者所影响和塑造。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阅读D味在变化;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读者的群落分布在变化;随着晚报版面的再扩大,部门的领地划分在变化。这一切变化都要求五色土副刊也要有所变化,去迎台新时代,去迎台新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