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老庄思想之异同,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则认为庄子仅仅为老子的传承者和注释者;一则认为庄子与老子乃截然不同之派别。此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最终有失偏颇。事实上,庄子确实与老子有诸多共同、共通之处,但庄子又有其独创性,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道之性”、“道之得”、“道之用”、“道之论”四个方面。厘清老庄思想有助于对后人对原典的把握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宇宙时空、历史时空之外,开启了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时空”,主要体现在其生死观、时命观、心理时空等方面。庄子以大鹏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阔大、高渺、无限的宇宙时空,是对老子时空观的深化。老庄的时空观对我国后世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审美体验及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老庄“道”范畴的基本涵义及“道论”之基本架构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相比较而言,老子道论更富有原创性,更为简约,庄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论更为圆熟与活泼。道遍在于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体心灵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紧张,自然世界的报复.道家老子、庄子关于价值内在、生死一体、众生平等、为而不争、天人合一、知足有止的思想对于缓和这种不和谐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老子庄子之道的自为生机与自动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了探讨。本于老庄道的“无之以为用”的前提,阐释道所以能自本自根,对天地人各界事物发生创化与消解作用,全在于自身是由内在的对待之反所致,即“反者道之动”,使万有事物因“势”运行。在“逝”中“自化”,当“自化”迭于相当程度即“远”时,事物便走向反面,完成道的一个周行期。人应体道以生,执道而行,与道俱适,进入周行而运化的自然而然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7):68-69,101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中,所追求和提倡的精神,一直是自由、洒脱、超脱世外,遗世而独立。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在其思想中表现出了强烈地对"独"的追求,但在解说中仅仅把"独"作为对"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特性的宇宙论描述。庄子则在继承老子基本思想实质和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发展深化了老子关于"独"的概念的阐述,在修养境界论中,提出了"见独"的超越思想。使"独"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在对这二位哲人有关思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这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把握道家发展脉络又开辟了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11.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辩征法思想家。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其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他们有相似的正确认识,又有不同的错误看法。他们的辩征法有相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老子认为养生有"道"。养生之道就体现在"法自然"上。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家和道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但自道教依托《道德经》产生以来 ,两者又有了不解之缘。有趣的是 ,道家两位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以及他们的著作在道教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老子被极力推崇 ,庄子倍受冷落。究其原因 ,一是道教自身的特点使然 ,二是老、庄本人及各自学说差异所致 ,三是由统治阶级需要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颇具代表性的哲学作,在诠释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方面具有其他学派不可比拟的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中包括对立统一、氤氩化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庄子视界中的老子是一个被寓言化了的人物,是儒家思想的批判者,是"古之博大真人",但也并非完美无暇。老子之所以以这种形象展现在庄子的视界中,是因为老、庄的思想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可抹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上,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20.
陆建华 《天中学刊》2001,16(1):9-14
庄子人学包括人生困境的追溯、人的本质存在、人由非本质存在向本质存在的转化三个方面.庄子认为人生困境在于物对抗我、我异己而存在,表现为"有待"、"有己"的失"性",困境之因在于认识上的"芒",即仁义是非的阻隔,"芒"又导源于我之"成心"--主观一己之意志;人的本质存在是人的无待、无己、胜物、自由、对他人的"无用",是物我矛盾的超越、本性的完满实现("足性");从困境走向自由--逍遥之路,在于消除仁义是非,进而"得道",其一般方法是"忘"("外"、"虚")"心斋"、"坐忘",但"得道"的具体途径因人而异,且只是一部分人的"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