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空心村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要素配置失衡的表现,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空心村治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平原农区空心化相对严重的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为例,基于乡村振兴导向下的空心村形态认知,构建了"人口-土地-产业-组织-文化"多维空心村度量体系,利用指标贡献度、最小方差模型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体验经济与旅游的关系和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特征,提出了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并以武汉市城郊乡村为例进行了乡村旅游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策划。  相似文献   

3.
姜珊  肖雁文 《中国科技信息》2011,(7):187-188,191
恐怖袭击是欧美景观规划设计中新近出现的议题,而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随着国际恐怖威胁的逐渐蔓延和国内不稳定势力活动频繁的趋势,研究景观基础设施在防恐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本文以重要建筑物边界安全为例,探讨了在防恐安全(尤其是汽车炸弹)中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设计方法。基于长期规范化设计的考虑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为未来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杨  张莹  王进 《科协论坛》2007,25(1):133-134
本文结合遥感数据和地面普查数据,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华中师范大学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校园文化底蕴融合度等做出评价,为后期校园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推动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生态旅游业作为传统旅游行业的升华,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旅游业。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文章主要通过对广西柘村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于ArcGIS9.3和Fragstats3.3,以2011年田东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景观指数,对田东县不同地貌形态的平马镇、义圩镇和作登乡耕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受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一地貌形态区旱地的破碎化程度高于水田;不同地貌形态区耕地破碎化程度右江河谷的平马镇相对较低,北部土石区义圩镇和南部石山区作登乡较高。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以广东省惠州市P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治理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社会资本是一个解释性很广的概念,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而反映出社会治理的总体状况。从社会资本内在的信任、网络与规范三个维度对乡村治理状况进行量化分析,从创建积极社会资本的角度探索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对策和建议,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国家图书馆藏台版图书为例,对中国法律类图书分类标引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以期提高法律图书分类标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环境、资源、政策以及科技等因素制约,因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以贵州省开阳县翁朵村为例,探究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于贵州贫困乡村特点提出五种发展模式和设计要点,包括原生态耕作模式、农林复合模式、生态果园模式、生态药园模式和生态茶园模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  相似文献   

10.
梁发超  刘黎明 《资源科学》2011,33(6):1138-1144
基于GIS和RS技术,对2000年和2005年闽清县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闽清县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人类干扰强度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年比较2000年,闽清县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减少,旱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显著减少,而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组分平均斑块面积均在增加;景观类型越来越有少数斑块类型控制,区域连通程度适中;②人类干扰分布强度及变化趋势与城镇扩展方向和强度基本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干扰强度呈持续增强,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也是生态系统最脆弱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在此基础上,以景观流原理作为出发点,采用累计耗费距离模型,研究了闽清县景观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探讨了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方法加强空间组分联系,以便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结果为闽清县的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宋伟  张凤荣  陈曦炜 《资源科学》2008,30(11):1694-1699
论文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工作的公众参与方法、结果和结论。首先,运用自助法(Bootstrap)抽取了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15个村的150家农户,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方案的制定之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农村村民的基本情况、居住现状,村民对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模式、房屋拆迁安置方式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①64.67%的农民对于目前的居住现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有12.00%; ②38.90%的农民表示愿意居住楼房,而不愿意居住楼房的农民比例则达到61.10%;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年龄的降低、收入的降低,农民愿意居住楼房的比例逐渐上升; ③农村房屋拆迁后,希望得到货币、房屋和另行审批宅基地安置方式的农民比例分别为20%、32.94%和44.71%;假如农民失去耕地,56.94%的农民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社会保险,25%的农民希望解决就业,其他选择较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村庄的迁并工作应该谨慎进行; ②村庄的迁并模式应该多元化,不应过分强调居住楼房; ③房屋拆迁安置方式应自主化,征地应社会保障先行。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曦炜  宋伟 《资源科学》2009,31(10):1772-1778
论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充分程度、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紧凑程度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委的普查数据,对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中混杂了部分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可能被低估;②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测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应使用实际在农村居住的本村和外来人口的总和;③评价的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中,利用相对集约、一般集约和相对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别为23个、33个和16个,平均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分别为0.71、0.61和0.43;④区域上,海淀区南、北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63和0.57,南部明显高于北部;海淀北部4镇中,温泉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评价分值为0.66),其余3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
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乡村景观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健  刘玉 《资源科学》2008,30(5):737-743
集镇空间规划,是政府对乡村与集镇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重构实施干预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乡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地理学者积极关注和广泛参与的实践领域。以苏中、苏北的10个样本集镇为例,对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的实践进行理论梳理。从典型案例分析来看,中小型集镇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空间规划的对应思路,应强调集聚式、团聚状形态,妥善处理好集镇与过境公路和对外交通的关系,强调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发展促建设,使规划起到既能指导集镇建设又能寻求集镇发展突破口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集镇的规模预测、性质定位与主导产业选择,路网结构和过境公路与集镇空间形态规划的关系,以及促使集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与景观重构的方式等方面,应因地制宜并形成特色。集镇的空间规划还要体现集镇与周围乡村的空间联系及其中心承转职能,重视空间规划与集镇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借助传统文化要素体现规划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地形图和SAR、TM影像,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盐碱地数量、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几个方面分析了1998年洪水前后镇赉县盐碱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而揭示洪水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洪水前后,镇赉县盐碱地面积增加13 929.5hm2,盐碱地斑块之间连通性和结合度增加,盐碱地的重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1.57km;其中洪泛区和非洪泛区分别为1.53km和3.68km,非洪泛区盐碱地的迁移距离远大于洪泛区,说明洪水对洪泛区盐碱地的迁移起到滞缓作用,同时对非洪泛区起到推进作用。对比洪泛区与非洪泛区单位各类盐碱地单位面积变化率发现:洪泛区各类盐碱地的单位面积变化率普遍高于非洪泛区,其中洪泛区重度盐碱地单位面积变化率是非洪泛区的5倍,中度盐碱地单位面积的变化率是非洪泛区的4.5倍,轻度盐碱地也已经达到了1.1倍,这说明,在半干旱区洪水过境后对盐碱地的扩张起到了促进效应。通过对斑块结合度、斑块平均面积等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表明,洪泛区盐碱地景观格局明显不同于非洪泛区,且在洪水过后洪泛区的盐碱化程度高于非洪泛区,洪水促进了地势低洼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半干旱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交错带中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常常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利用2005年净月开发区的2.5m分辨率SPOT5遥感影像、DEM数据和1∶2000正射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采用500m×500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909块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净月开发区中农田和林地占有绝对优势;农村居民地的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形成了农村居民地、林地、旱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各类景观分布显示出与高程之间明显的相关性;②各镇(街道)的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聚集度指数的排列如下:玉潭镇>净月街道办事处>永兴街道办事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的排列顺序为:玉潭镇<净月街道办事处<永兴街道办事处;③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各向异性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是各向同性的。通过普通Kriging插值发现,多样性空间分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净月开发区西北部,这主要是受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另外,长春至双阳公路两侧也是多样性空间分布的高值区,表明主要公路两侧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使得土地利用的程度加剧,自然景观受到较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天津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中文化特色延续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乡村景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乡村景观的面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受之影响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村落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中,保护规划好乡村景观的同时,要做到突出乡村景观的文化特色,保持传统,力求创新。本文着眼于解决乡村景观生态、生产、生活,特别是文化特色延续问题,主要以天津地区为例,研究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中文化特色延续的具体途径:统筹城乡景观规划;开展政府合作和民间协作;发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精英的作用;完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审批与管理制度;以学术共识推进乡村景观文化特色延续工作等进行归纳与总结,使乡村景观形态回归地方,传承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约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佳  韩桐魁 《资源科学》2008,30(6):955-960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50m^2,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角度上看,新铺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释放工作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定位角度审视规划的实施效果是对传统评估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以评估期内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为导向,从规划执行力、规划控制力、规划引导性3个方面选取空间偏离度、耕地连片度、城镇重心偏移指数、土地利用布局分异指数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离散度作为规划实施定位评估指标,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估期内新北区较好地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与规划空间布局的符合程度较高,用地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调控方向,规划实施效果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9.
姜宛贝  刘同  孙丹峰  周连第  李红 《资源科学》2012,34(9):1681-168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又一项重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在镇域尺度上通过对流转土地斑块景观特征的刻画,并运用主成分回归建立流转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认识土地流转的景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流转后土地有明显的非农化趋势,并且东部乡镇的流转斑块在面积和形状上的差异普遍较大;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农民生活水平是影响土地流转发生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旅游产业也是影响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土地流转首先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积极开拓非农化就业渠道;而面对流转后土地的非农化趋势,要积极引导转入方进行大规模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20.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发农村生活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对生态保护和小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