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德育功能被过度拔高和虚化,德育离生活愈来愈远。面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是回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主体性的弘扬,将人置于生活之中,以生活为基础,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澄明之境,同时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3.
坐着火车旅行。请注意,不是坐火车去旅行,这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谁都有坐火车去某个地方旅行的经历,但一味坐着火车而不落地的旅行者,我敢打赌,这样的人肯定少之又少,简直可以称之为怪人。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咱们的裴济洋同学。他的学生证上写着北大哲学系学生,但这只是他的一顶帽子,一套行装。在路上的时候,他只是他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的时间,坐火车259次,行程18万公里,几乎遍及了全国所有通火车的地方。是的,这个一点儿不假,有他所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观点理解上分歧的原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无我之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6.
《职教通讯》2019,(4):F0002-F0002
当前,无论是技术教育事业还是学科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多困境与危机。诸如,技术教育远未在人们内心深处真正扎根,其历史的“孱弱身影”是何以致之的?技术教育丰富、独特的本体价值何以长期被遮蔽?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背后凸显着怎样的技术本质观?解决这些问题既不可能在直观经验中完成,亦非用纯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所能胜任,它只有借助哲学的反思。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向阳博士撰写的《走向澄明之境一技术教育的哲学视域》正是尝试借助技术哲学的阐释框架与思辨力量,开启技术教育的这一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以来,关于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各自出发点不一样,对于“有我”“无我”的解释多达19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在海德格尔后期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考中 ,对物的直观而直达物化之境构成其理论主题。在物化之境的光辉中 ,物被解蔽了 ,与其存在合而为一 ,这是一种天、地、神、人的共在状态。但这也是一种神化状态。在物走向功能摆设的时代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 ,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往往在所写内容和分析说理上缺乏"我"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写出议论文的"有我"之境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不仅仅是抒情形式的差异.“无我之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源于庄子“丧我”、“物化”思想,所表现的是本真的宇宙生命情怀.“无我之境”和儒家、道家性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14.
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生命力量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现实转化产物,艺术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生理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它的影响渗透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文艺创作的真正本体是艺术情感而不是情结。在终极意义上,艺术情感孕育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命灵境。它一方面指向超越生死的达观,另一方面指向万物其一、接通宇宙的冥合。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从学生已知的经验、事例、资源中精选素材,创设有学生“在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境、进入其境、深入其境、投入其境、沉入其境,直至达到忘我之境,层层推进,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使核心素养培育落地无痕。  相似文献   

16.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两种境界:有待的相对自由和无待的绝对自由。前一种自由是有所凭借的自由,或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或受到自身视域的遮蔽,不能达到自如的境界。后一种自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之境,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三重逍遥境界。这三重境界是庄子为他那个时代的人所构想的理想的人生存在境遇。在物质极为丰富、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的当代社会,庄子的逍遥境界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日记、生活照片、人生经历、私人情感等元素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对客观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之烙上教师主观色彩,彰显教师生命印记。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设计,要遵循真实性、情感性、交互性和简约性的原则,其主要特征是:故事化的教学形态,文学化的教学语言和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  相似文献   

20.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