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勃列日涅夫执掌政权后,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在与美国争霸过程中苏联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军工综合体集团"."军工综合体集团"借助勃列日涅夫的支持,利用其特权地位,积极主张扩军备战."军工综合体集团"倡导的政策、主张促进了苏联的争霸政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有着否定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惟意志论以及对苏联所处发展阶段再认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其重点却是宣扬苏联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掩盖矛盾,粉饰太平。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问题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苏共当局将知识分子视作“特殊的社会集团”,对那些敢于针砭时弊、敢于向当局提出批评意见的知识分子采取严厉压制的政策。本文从如何对“知识分子”一词定义入手,分析了苏联知识分子的构成、特点、勃列日涅夫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以及错误地压制知识分子对苏联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的对外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正是在这个苏联称霸世界野心高度膨胀的时期,苏联耗尽了国家全部发展潜力.在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霸全球的竞赛中,显露出种种不可避免的败北迹象。文章开刨了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背景出发.分析其扩张性对外政策的成因,进而看它对苏联国内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勃列日涅夫时期以稳定的特征而著称于世,但是这种稳定是一种表面的稳定,或者说是一种稳定的假象。形成这种稳定的主要原因为:官僚特权阶层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的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的物质保障;享有绝对权力且无孔不入的克格勃统治是维护勃列日涅夫稳定的威慑机制;意识形态控制是勃列日涅夫稳定的思想文化保障;苏联和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是勃列日涅夫稳定的外部条件等。  相似文献   

6.
<勃列日涅夫18年>翔实展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全貌,作者使用第一手资料解读并分析了当时苏联整体停滞与特权阶层形成之间的关系,尤其突出了对苏联解体造成的深远影响.该书在关于勃列日涅夫的研究上有开启之功,但恰因如此,也存在仍需学界深入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7.
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成了苏联理论界最热门的课题。依据这一理论制定了1977年苏联新宪法,还准备把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的纲领,以取代1961年赫鲁晓夫主持制定的苏共纲领。但是,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苏联新领导人对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就逐步转变。1986年2—3月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党纲新修订本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引人注目。由于这个党纲新修订本还保留了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因此一些同志对苏联领导人是不是否定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尚有疑问。最近的事态发展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1986年10月1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苏联今天的社会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真理报》国庆社论又重申了这一新提法。至此,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衰落,已明白无误。  相似文献   

8.
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演变过程中,明显存在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即"超越阶段"思想.该思想最早出现在列宁时期,到斯大林时期基本形成并得到初步实践,赫鲁晓夫将其发展推至历史顶峰,勃列日涅夫也没能摆脱它的持续影响甚至将其进一步发展.事实上,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每一位领导人上台后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斯大林上台伊始,就结束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又开始了"赫鲁晓夫改革",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启了"勃列日涅夫改革",而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最终没有让苏联走向强大,而是走向解体。那么,历届苏联领导人上台后为什么要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是相互对立的还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即苏联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都面临着"强国"还是"富民"道路的选择,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强国"之路,造成国进民退。本文就试图从"强国"还是"富民"的角度分析苏联历史上历次经济政策的变动原因,及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比较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苏联74年的历史中,勃列日涅夫时期往往受到人们忽视,被认为是一段无所作为的被应区的岁月.实际上,它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令全世界吃惊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90年代的苏联剧变,只是这一时期所积累的各种问题的爆发而已,它是理解90年代初苏联剧变的锁钥所在.尤其是它的意识形态,不仅特点鲜明,而且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刻的直接的原因,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研究动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必要首先从总体上对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了解,而为此又必须把勃列日涅夫时期放在苏联历史…  相似文献   

12.
危险的拥抱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签订了《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反弹道导弹条约》。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背着核武器“热烈”拥抱的情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赶上美国。虽然美国的核弹头数量和准确性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洲际导弹等运载工具方面已丧  相似文献   

13.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坛裙带之风盛行。凭借与勃列日涅夫昔日的同学关系,谢洛科夫一路扶摇直上,并在其职位上以权谋私、大捞油水。通过对谢洛科夫腐败案的考察可以发现,导致勃氏执政时期裙带现象泛滥的成因,主要源自于三个层面:体制层面、思想层面和个人层面。同时,勃氏执政时期的裙带现象引发出三大弊端,即社会流动性的缺失、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和改革机会的错失。没有对裙带关系这种非制度化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制止,是最终导致苏联由盛而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主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提到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一共五位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过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细心的学生发现,前面四个领导人的时间能衔接上.而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之间有一段空挡期。  相似文献   

15.
对苏联之兴亡,较多人远则归咎于斯大林,近则归咎于戈尔巴乔夫,同情于赫鲁晓夫,而忽略了勃列日涅夫的责任。但正是勃列日涅夫为“盛世”的幻境所炫惑,中断了苏联的改革,错过了最佳时机。勃氏主政初年,还算勤谨宽和,力主稳定;尤其到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决定,使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这笔意外之财,大而易得,  相似文献   

16.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到处兜售修正主义文化,从意识形态领域向日本人民革命斗爭进行更加猖狂的攻击。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修正主义统治集团,在国內意识形态的整个领域,实行资产阶级全面的专政。他们一方面疯狂地破坏和镇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另外一方面使腐朽透顶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任其到处泛滥。他们大肆鼓吹军国主义、狭隘民  相似文献   

17.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第一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1年3月,苏共二十四大重申并论证了这一结论,同时把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定为苏联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自此以后,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现将其主要观点简要介绍如下: 1.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这是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前提和主要观点之一。苏联学者说:“发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苏联剧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苏共历届领导人?这在我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根据历史资料,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患了重症,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彻底,勃列日涅夫又延误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已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9.
伴随勃列日涅夫执政始终,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才告结束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它的参加者大部分是一些具有创新思想和敢于讲真话的人。他们看到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和社会弊病,希望通过民主化、公开性、言论自由来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克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然而苏联党和政府却对大部分同自己执政理念并不矛盾的行为严加限制和打击,结果非但没能解决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反映出的深层问题,反倒使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久拖不决,为苏联解体和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0.
41年前,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博罗维茨基大门前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谋杀案,几名字航员遭到袭击。实际上,袭击者的目标是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