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罢艾丰同志的《首先拿出合格品来——一个编辑的感言》(见《新闻战线》1992年第1期),受益匪浅。作者既是个资深记者,又是个编辑里手,他从记者和编辑两个方面对不合格的新闻产品产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尤其是作者对“为什么记者不能拿出合格品来”的分析,认为是放弃了“启动”和“收尾”两个重要环节,更是说到了点子上。他认为“拿出合格品”是一个结合部,有业务、思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不错的。但是,如何抓住“启动环节”和“收尾环节”,如何做好“结合部”的工作?作者似阐述得不够充分,也许他是较多地从编辑的角度看问题  相似文献   

2.
记者感言     
索取与付出据报载:有一位青年女残疾人英子,在哈尔滨市赫赫有名。她身患罕见的全身性神经肌肉萎缩症,导致高位截瘫,她在与残酷的病魔斗争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并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女子庇护所”和主持多个“青春热线”。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一“张海迪式青年”,赞誉和鲜花曾一度簇拥着她,在香坊区,乃至整个哈尔滨,她都因“杰出青年”的感人事迹而被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6月.英子搞下了“女子庇护所”的牌子,离家在外租下了一处小平房,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开办起“英子有的”声讯热线。但人们想不…  相似文献   

3.
世纪交替之际,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人们的政治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知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记者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一是时代,二是科技。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实现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求信息和效率。记者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的时期,碰到的任务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艰巨得多。不懂得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对记者工作很有兴趣。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没当过记者,可以说是一件憾事。”正因为如此,他很喜欢和记者接近,同记者交谈。他关心记者的工作和成长,希望新闻界多出名记者。  相似文献   

5.
一、“群众办报”的需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三大特点就是:群众内容、群众形式和群众写作。目前,各家报社编辑部的运作形式基本都是编采合一.对于每个记者来讲,既要采写分D单位的新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部里,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记者如果没有部主任布置具体的采访选题,就写不出报道,而有的记者只要编辑部讲清报道意图,就跑到群众中去,在实际生活中采写到新闻。这是什么原因呢?敏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敏锐,是指人的感觉灵敏,眼光锐利,反应迅捷。敏锐,是记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在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场合、同一个采访对象中,记者敏锐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写的新闻质量的高低、报道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小。2001年12月9日,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慎海雄发了一篇题为《浙江省委书记说:打造"信用浙江",增强产品信誉》的报道。文中写道:"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要着力打造‘信用浙江’,增强浙江产品的信誉,决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此话后来被谈及"信用浙江"的不少文章所引用。这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信用浙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申请行政复议、打‘民告官’官司、到有关部门上访……历经3年的不懈努力,一起曾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土地征用纠纷,在县有关领导的积极协调下,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1300余村民向县政府等5个单位送去了大红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他们合法权利得以维护的感激之情……”这是一家报纸不久前刊发的一篇新闻导语。然而,我读完,却不知这1300余村民是怎么“感激”得起来的?我不仅没为这1300余村民感到一点高兴,相反还有沉重的悲哀感。从报道来看,事实脉络十分清楚:1999年初,某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2…  相似文献   

8.
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有一座新闻博物馆.里面最新的陈列是这张今年在“华赛”获奖的照片.最“老”的陈列之一是1837年殉职于新闻记者岗位上的记者名字.从那以后.这个名单增加了几千人!  相似文献   

9.
3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记者这个行当,似乎悟出了一些道道。简言之:记者应“无冕而不王”。有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本事大,什么地方都能闯,什么官都能见。比有冕的官吏还厉害。“无冕之王”一说,似是褒,褒中有贬。无冕的记者,同有冕的官吏完全是两回事。有的记者自诩为“无冕之王”,自以为凭自己的一支笔,挥东扫西,无冕自称“王”,那是他自己的事。其实这种人,已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了。记者不是官,新闻原来与“官”无缘。就是当了总编辑,下去采访,写稿子,署名头衔,仍然是平平常常的“本报记者”、“本刊…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2003年12月11日凌晨2时46分,新华社为改一个句号发出重要改稿电讯。5分钟后的2时51分,新华社又发出电讯:“请注意:《温家宝总理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一稿中有重要改稿,务必改正。”新华社为改一个标点符号两次发出有关改稿电讯是不多见的,足见该社对这次改这个句号是相当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我从1991年起就被<中国青年报>派驻到江苏,并长期驻守江苏.如何宣传江苏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当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阵痛和矛盾,报道重大并有全国意义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一句话,怎样做一名尽职合格的驻站记者?这是我经常思考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都是一个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具有冷静的头脑,也应是记者素质中不容忽视的一条。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头脑发热。我从自己几次报道的教训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曾经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今年四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他。由于我多次  相似文献   

13.
一幅《生命的敬礼》的照片(见本期插页一),让世界认识了"敬礼小孩"郎铮,而照片的作者、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却鲜为人知。一幅成功的照片,其实只是记者在灾区拍摄上万张照片中获得的"幸运",只是数十次出生入死地深入重震区采访的回馈。为此,我们特约杨卫华为本刊独家撰稿,记叙自己在汶川大地震中非常态的抗灾摄影经历。作者平实道来,令人感同身受,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笔者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则“记者感 言”,题目为《无冕而不王》。说的是人们把记 者称之为“无冕之王”,作为干新闻记者行当的,就 不能因此而飘飘然,忘乎所以。记者不是王、不称 王、不为王。记者应当“不计名利,敬业爱岗,廉洁从 业,无私奉献。”文中引用了一首记者理应读懂的 歌: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 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 求,官不求;伐恶效狮吼,逄善魂相就。 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心无垢。 同行评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同时又 指出“感言在理…  相似文献   

15.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6.
我原来是上海国棉六厂细纱问工人,现在在劳动报社工会生活祖做记者.我今年30岁,在国棉六厂做过11年工,在劳动报巳工作3年.解放后我做工会小组长、车间工会主席.1952年我参加上海工人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在结业时,劳动报发展我做报社的通讯员.开始,做通讯员不会写稿子(解放前我家里贫穷,从小只进学堂讲过三年寒学),因为缺少文化.但是,劳动报对通讯员工作做得很好:报社里搞群众工作的同志,交我任务,要我反映情况;跑访织厂的记者同志和我挂钩联系.他们知道我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我休息辰光他们就来找我谈,征求对报纸的意见和群众反映,了解生产上有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宇靖 《青年记者》2016,(31):36-38
作为财经兼科技报道记者,突发事件似乎离我很远,可在短短数年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采访部长、权威专家,出入高端论坛等,而是在主要业务范围外,我参加了多次突发事件的采访,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记者对自身的洗礼,也是一生铭记的重要时刻.  相似文献   

18.
观察,是记者进行采访、获取新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察可不受采访对象的局限,可以冲破采访中的障碍。我的一次难忘的采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980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我们连云港市指导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我作为《连云港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这件事。华罗庚教授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外驰名的数学家。这样一位知名人物来访,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华老下榻的宾馆,有严格的保卫措施,不能任意去采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佳话,源于一个小荒村 7次采访一个小荒村,是我28年记者生涯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2011年9月,在中宣部召开的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座谈会上,我介绍了自己6访黎明村(7访是在此后完成的)的收获和体会,也引起领导和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对于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却始终懵懵懂懂。直到近几年,自己有心作了一些思索、探究,才算稍稍有了点眉目。不算很了然,也总是个进步吧! 记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很崇拜记者。由于“文化大革命”,我读大学新闻系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却获得一个机遇,直接跨进了报社。但那时还是个不要知识、不要文化的年代,对记者也并不强调什么文化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