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双双 《成才之路》2013,(18):27-27
家访是促成家庭和学校两种教育形式互相关联一个重要环节,是互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的信息,使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做到口径统一、行动统一、提高教育效果重要途径。但要是家访能得到圆满的效果,也要讲究家访艺术。对学生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和正规教育是其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制约和干扰,家庭教育虽然能促进学校教育的成效,有时也会抵  相似文献   

2.
家访,是班主任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因此,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家访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避免“告状”或走访式;家访要全面地进行;与家长谈话要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3.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可以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能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其实,如果教师在家访中讲究制度、风度和适度,很多误解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传统方式,这种面对面的家访能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心理距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访要有诚意,有计划,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5.
金开峰 《成才之路》2011,(17):70-70
一、教师要选择好家访对象和家访时机作为班主任,在时间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对全班同学应进行普访,若条件不具备,就要注意选择家访对象,而不能乱点鸳鸯谱,随意、盲目地家访。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达不到预期目的与效果。教师进行家访要注意选择时机,如学生在家生病,通过家访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问候。又如在学生取得成绩、不断进步时,教师进行家访既有利于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又能让家长感到高兴和鼓舞,对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我校教师对家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们在家访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家离校较远,教师对路不熟悉,这种家访非常辛苦;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家访是向家长告状,对教师来访不欢迎;有些家长思想文化落后,甚至对来访的教师不理睬,使家访困难等等。 我校利用每学期开学一周后的星期六、星期日两天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对我校学生进行集体家访。家访前,校行政组织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学习情况,在校遵守纪律情况)。根据学生居住区域的不同进行编组。把…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和家长配合教育好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取得家访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家访的计划班主任对学生的家访应列入班主任的工作计划中,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确定家访的时间。比如农村的学生就应避开农忙季节,城市学生避开上班时间。另外,对学生的家庭要有大致的了解。如家长的文化修养、年龄、家庭的经济状况,以便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家长交谈。  相似文献   

8.
家访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沟通教师和家长、学生三者关系的桥梁。一次成功的家访,不仅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感情,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教师的家访要达到预期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除讲究策略、注意方法之外,还应特别重视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漫谈家访     
一、家访要有计划性,防止随意性作为常规性的普访,先访哪个家庭,后访哪个家庭是有轻重缓急的。既使是突发性的(如忽然旷课、情绪反常、在校闹事等)家访,在访前也应有个短计划,如怎样与家长交换意见,出现僵局怎么办,欲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如果心血来潮、随意而行,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有计划地家访,是提高家访质量的重要条件。二、家访要有准备,防止无话可说家访前要像备课一样,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征求学生意见,询问家长是否在家,确定家访时间。二是查看学生档案,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根据不同家长的身份,选择不同的谈话…  相似文献   

10.
浅谈家访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亲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各方面素质,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真正实现"家教合力"的教育平台。家访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对家长也能产生很大的触动,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就会同心协力,这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进行家访工作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一、要做好家访准备工作一是制定家访计划。家访计划是家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制定周密的家访计划,才能保证家访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家访计划一般包括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二三十年前,家访是教师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家访的基本方式是徒步或者骑自行车。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分析学生学习与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家访,可以让老师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与期望;家访,也可以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及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但今天,家访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话题。当下的家访确实遇到很大的难题:家长都很忙,家长在家的时间不再固定。类似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家庭普遍较远,这样教师家访就很不方便。同时,现代通  相似文献   

12.
家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和人文气氛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家访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家访率下降。其一是教师收入偏低,有些老师为了尽早让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忙于为学生补课。无暇顾及家访;其二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他们把大量时间用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提高学历层次上,无时间进行家访;其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加之家务劳动的繁重,对于家访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家访形式发生变化。家访本应是老师上门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等,但现今家访形式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老师主动上门变为了老师电访和家长校访、拜访。三、家访内容发生变化。由于教师家访次数减少,只有当学生出现大的违纪问题或屡教不改时老师才会主动家访,此种应急性家访一般又有其针对性(主要针对的是后进生),于是家访内容有时也就会不自觉地由了解转变为告状。  相似文献   

13.
不盲目。家访要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对家长谈什么,怎样谈,学生在场时又怎么谈,都要考虑周到。若对学生、家长已有了解,还可设想出谈话的细节。谈话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有根有据,讲求实效。也可考虑把家访的目的、内容、时间事先告诉家长,使其也有所准备。不告状。家访的目的,是使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其子女,而不是告状诉苦,揭人之短。访谈时,不要专讲其子女的缺点错误,使家长灰心丧气;也不要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使学生对教师家访耿耿于怀。对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同家长交谈时要控制情绪,不要声色俱厉、语言尖刻,以免…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学生从小与家长朝夕相处 ,时刻都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员 ,与家长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责任。由于教师比家长更熟悉各种教育知识与手段 ,懂得教育规律 ,而且在学生心中教师的威信通常要比家长高 ,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要自觉担负主要的责任 ,当好学生家长的教育顾问 ,低年级教师更应如此。当好家长的教育顾问 ,要充分利用家访的机会。家访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 ,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家访要有计划地安排 ,要做好准备 ,并…  相似文献   

15.
吴维煊 《云南教育》2022,(11):26-28
<正>信息时代,教师是否还需要上门家访?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通过电话、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家校沟通,因其及时、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家校沟通中家校双方的时间成本,而深受教师和家长的欢迎。但由于这种形式的沟通只是通过声音和文字传递信息,不具有人与人沟通的亲切与直观,老师看不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没有身临其境的共同场域,家校双方都难以敞开情感真诚沟通,其效果自然不如深入学生家庭的上门家访。但若要求教师必须要上门家访,也不符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因而,在是否还要求教师家访的矛盾中,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沟通是心灵的对话,心灵的距离有时就是脚下的距离。教师通过上门家访,与家长零距离接触,拉近自身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关系。在家访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也能直接倾听家长对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要求与建议。让教师和家长在交流中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陪妈妈家访  相似文献   

17.
李振清  胡湘亭 《教师》2008,(24):24-24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家访,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解决一些在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家访也要慎重“初战”,做好初次家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家访三式     
一提起老师家访,很多学生心里就会发怵,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师与家长背着他们进行的一次联合行动,所以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来自己家里家访。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多数教师会郑重其事地把家访当作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来抓,事先作一些精心的准备,比如家访的具体时间、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从教几十年,类似的家访我也进行过许多次,家访的确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是总感觉到一味地进行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成为一种形式,自己感觉累,家长感觉累,学生也感觉累。家访仿佛成了一副想甩又甩不掉的重担,  相似文献   

19.
家访·校访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家访一次。那时候的家访,老师和家长都是十分认真的。家长总要打听老师什么时候来,来几个人,一大早就搞好清洁,准备好长板凳在外面等候,用什么东西招待,自己穿什么衣服,家长们都要费一番心思。 老师家访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认为这对沟通学校和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过了不多久,老师的家访渐渐少了,到了后来,几乎没有老师家访了。对此,我多少觉得有点怅然若失。 现在,我当了教师,所见情况却反了过来,老师的家访变成了家长的校访。老师有什么事,总喜欢把家长请到学校,特别是在学生违规之后,或者打电话,或者送纸条,总之是要家长来学校。这也是许多教师用来对  相似文献   

20.
教师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一条重要的育人渠道。教师家访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教师能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而且在于家访时教师能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人际情感氛围中客观、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其在家庭与社区中所受的影响和进行的活动。有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学校的教师家访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告状”式家访是一个重要问题[1]。所谓“告状”式家访是指由于教师不进行常规性的家访 ,而当学生在校犯了过失时进行的突发性家访的戏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一、告状式家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