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史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对本世纪中国史、断代史、专门史及专题研究进行了总体回顾 ,同时深入探讨了关于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危机和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由四川省当代史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一次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民族学、档案学、民俗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九十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历史科学的功能和地位,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关于历史科学的功能和地位的问题与会大多数青年史学工作者认为,我国历史科学正面临着一场改革,改革的任务是历史科学如何更好地为现代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势,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起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在继承优秀史学遗产方面更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和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成果。同时,中国史学还应明确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路径,即推进中外史家的对话,加强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优秀的史学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方面,青年史学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建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史学已走过了曲折反复的百年历程。在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教育史学将走向何方?其发展趋势如何?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史学工作者的深思。从中国教育史学走过的历程和世界历史学、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史学发展的最新走向来看,我们认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即转向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转向研究教育历史的日常问题,转向发掘本土的学术传统,也可称之为中国教育史学的"三大转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代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8.
齐世荣先生近年发表一系列关于史料问题的文章,阐述了运用史料应当官书与私记并重,新史料与旧史料兼采;同时,他又专门论述了回忆录、日记、私人信函等私人文件和小说的史料价值。通过中国史学及世界史学中的大量例证,说明了史料的扩充对于史学进步的关系。这些文章继承了中外优秀历史学家关于史料问题的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同时又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以中西史学贯通的视野阐述了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史料意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二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史学界兴起地一股比较史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来处理和解决历史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比较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拟对历史比较研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Wie die historiographische Forschung gezeigt hat, lassen sich die deutschen Geschichten der Pädagogik des 19. Jahrhunderts durch die Elemente ?Personalismus“, ?Eklektizismus“, ?Kanonisierung“ und ?Nationalismus“ kennzeichnen. Ausgehend von diesem Befund wird an den besonders und von alters her programmatischen Einleitungen untersucht, wie die Geschichten der Bildung des 19. Jahrhunderts sich selbst rechtfertigen: Was heißt und zu welchem Ende studiert man überhaupt die Geschichte der Pädagogik? Welche ?Selbstwahrnehmung“ lassen die Vorreden zu den Geschichten der Bildung des 19. Jahrhunderts erkennen?  相似文献   

12.
16至18世纪,中国各大商帮都从事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高利润促使商业资本向着贸易中心点集中,从而使一些贸易中心点迅速城市化.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运河沿线、长江和珠江沿线、沿海口岸都有一批新兴城市崛起.这一批城市的兴起并非传统的政治因素,即由于达官、贵人或士兵的相对集中诱发了城市繁荣,而是由于商业资本集中,物流量增大而诱发城市繁荣.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13.
瓷器文化是中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五百年前中原瓷器在西藏的流传和当时西藏僧侣们对其的鉴别方法,透过颇具宗教神秘色彩的记述,该文展示了十五世纪我国瓷器在青藏高原的文化内涵,为我国瓷文化补充了新的视野,此外作者根据藏族文献的记载,提出中国瓷器向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丝绸之路,而是通过海路由南洋运往印度,再由此而散落到西亚,欧洲等地。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哲学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传播 ,经历了起伏发展过程。近 2 0年间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主要特征是 :科技哲学教育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科技哲学教育内容从浅到深、从传统到前沿 ,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开放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文化在 2 0世纪复兴成就的描述 ,证明亚洲的崛起是 2 0世纪国际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显示了古老东方文化在回应西方文化挑战时实现创造性演变的力量 ,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梁启超对日怀有亲切感。原因有四 :一、受到 19世纪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日思想的熏陶 ;二、日本明治维新给梁启超以改革中国的素材 ;三、时下流行的中日“同文同种”之说的影响 ;四、国内外形势迫使他向日本靠拢 ,为中国前途找出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理性主义的实践.这种情况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如无差别主义、主观盲动主义、教条主义或意识形态的自我封闭性、完美主义、思想万能主义、形式主义等.认真解读这些消极影响,对于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先后在日本和中国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中,日本逐渐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准则,展开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而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介绍、研究、翻译,则深刻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本成为中国引介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章以20世纪中国新诗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诗创作为背景,重新审视了不同历史阶段一些诗人诗作的社会及美学价值,认为新诗现实主义在与西方的间接对话中首先选择的社会化启蒙出发点,不仅让它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命而远离艺美学的纯粹,其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也未能使之完成自身独立品格的建构,关注现实主义诗本体发展应摆脱单调,封闭的现实主义诗美原则,将现实主义诗创作从一以贯之的“超我”姿态地回人间烟火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