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2.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4.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愚溪诗序》第1段写愚溪用“愚”字来命名的缘由,其中提到“古有愚公谷”。因此,准确把握愚公谷典故的内涵,深入理解愚公谷命名的缘由,就成为我们体会柳宗元在愚溪命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级必登之阶。该文课后练习节选了《说苑·政理》中关于愚公谷故事的一段。读完节选文字,读者,尤其是学生莫名其妙,普遍产生这样的疑问:老人为什么要把马驹给年轻人呢?愚公谷命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节选的片段如下: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  相似文献   

6.
学习《愚溪诗序》,大家不免有共同的疑问:“愚公谷”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课后习题第四题中有一段相关的引文,这是选自《说苑·政理》中的一段古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日:“是为何谷?”对日:“为愚公之谷。”桓公  相似文献   

7.
愚公新传     
转眼间,愚公一家步入了21世纪。这次挡在愚公家门口的不是太行、王屋两座山了,而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望着泰山,愚公说:“怎么我住哪儿,哪儿就有山?”于是,决定再移山。他把全家人招集起来,说:“孩子们,今天把大家招集来,是商议移走门前这座大山的事。大家知道,这座山是五岳之首,‘大’不可测,但是,太行、王屋两座山不是被我们搬走了吗?人  相似文献   

8.
(课本剧脚本)“愚公”新传道具:显示牌、头盔、相机等。出场人物:愚公、愚妻、智叟、山神、玉帝、愚公子孙第一幕(愚公、愚妻上)(愚公头系白毛巾,边走边望天)愚公:我们家门前这王屋、太行二山,风景真好。愚妻:好个屁,整日没阳光,衣服晒不干,道路不好走,噫,你发什么呆呀!愚公:(一副深思样,伴咳嗽声)太太,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两座山搬走。愚妻:(摸摸愚公额头)怎么咳嗽,没发烧吧?快请医生看看,该不会染上“非典型肺炎”吧?愚公:我没病,我决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孩儿们!愚公子孙:(匆匆上)干嘛,老爸?愚公:我决定搬走这两座大山,去省城才方…  相似文献   

9.
一“室”一“献” 情态俱出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愚公看到全家及村人由于“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就集合全家人商量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原文写到老愚公“聚室而谋”,课本对“室”的解释是“家”。那么原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家”而要用“室”呢? 其实,“家”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就有“宜室宜家”之句。古人认为,一个家,前为堂,后为室。即我们所谓客厅和居室。愚公集合自家人商量事情,既不能让大家在客厅、居室散乱而坐,也不须正儿八经在客厅议事,而一个“室”字用得既合乎事实,又让读者对愚公全家人商量事时的情态产生丰富的联想:老愚公盘腿坐于炕上,儿孙们团团围坐在老愚公周围,热烈地讨论着愚公的提议,一个感天撼地的伟大计划就在这样一个亲切而热烈的氛围中产生了。可见,作者用“室”是有独特用意的,用词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不好啦,不好啦!”猫头鹰大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怎么啦?”小鸟第一个飞了过来。“不好啦!我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人类又要来砍树啦!我们快搬走吧!”这一喊可不得了啦!你瞧,动物们都围过来了。小猴第一个叫起来:“什么,又要搬家?我们已经搬过两次家啦!”小松鼠在动物群后蹦蹦跳跳地,急着要钻到前面去,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急急地说道:“可是,我们搬到哪儿呢?”猫头鹰说:“正是为了这个问题我才着  相似文献   

12.
开心果     
随 机 应 变编辑 :先生 ,你的这篇作品写得太松散了。作者 :若按散文发 ,我同意。编辑 :但写得太杂乱了。作者 :那就请按杂文发吧。编辑 :作品显得太稚嫩。作者 :那就请按童话发 ,我不介意。编辑 :说实在的 ,没有一点新意。作者 :是吗 ?那就请按古文发。(刘福君 供稿 )各 抒 己 见一天 ,上《愚公移山》,老师问道 :愚公有什么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 :愚公确实愚蠢 ,那么大的山 ,那么远的路 ,怎么搬得完 ?还不如搬家。老师 :要是不能搬家呢 ?乙 :那也太自私了 ,到九十岁才想到移山 ,那不是想活活折磨人吗 ?众皆愕然……(胡超…  相似文献   

13.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长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  相似文献   

14.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常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子…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大多数人把“东阁”“西阁”理解为两个地方,其实这是不确的。阁,闺阁,女子的卧室,昔日当户而织的劳动女子木兰岂能占有两间闺阁?“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东阁西阁不过是她唯一的闺阁而已。意义比较实在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与名词构成表处所的词组时,历来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尚书》“伊兹东夏”,“东夏一即中国之东部(按夏即中国);《列子》“北山愚公”说的是山北面的愚公;战国地名“西河”就在黄河西岸;今天所谓“西欧、北美、东南亚”,不正是欧洲西部、美洲北部,亚洲东南部么?所以,这“东阁、西阁”所指的乃是木兰那一间阁的东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16.
《愚公移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从寓言故事对人生及生活的启示层面解读文本,这样的教法符合寓言故事教学的体裁要求,这固然没有错。却解决不了学生对于"愚公为什么大费周折地移山而不搬家"的疑问。其实,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宗法观念等文化分析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不搬家"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编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的《怀疑与学问》一文,似有多处病句。现不惴冒失,析述于后: 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云:“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个句子至少有两个问题:①“不论信不信”,意思是说:不管我们是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那么请问:“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已经得出了相信或不相信的结论,然后还“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到底是信与不信在前,还是思考在先?②“不论信不信”是从正反或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说的,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讲,以保持前后表意的一致。可是,原句后半部分却只从“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一个方面作出判断。鉴于上述理由,这个句子可以改做:“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进行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也可以改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结果是信或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下结论。”  相似文献   

18.
匹诺曹:“台风来啦,收工放假!台风来啦,赶紧搬家!”神行太保:“大家搬家大搬家……哎,什么是台风?”匹诺曹:“你真笨!这都不知道。所谓台风,就是从台湾刮来的风。”神行太保:“哦……那,那从北京刮来的风呢?”匹诺曹:“就是北风呗!”专题:与台风的亲密接触@匹诺曹 @神行太保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的由来在一天的餐后进区活动时,太阳悄悄地跑进了我们教室。这时,梁嘉炜说:“这太阳,晒死人了。”黎咏娴说:“怕什么,晒太阳可以消毒。”崔悦说:“太阳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我反问一句:“有什么好处?”“太阳可以晒衣服”,“冬天晒太阳,我们就觉得不冷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那么,“太阳还有什么用呢?”“它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我给孩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