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是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使“三农”问题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问题。县(市)、广播电视台如何强化对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宣传,以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奔小康的步伐,是当前急需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既为我们新闻媒体指明了“三农”的宣传方向,又对做好新时期“三农”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报应如何做好“三农”问题报道?笔试图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6.
杨万绘 《青年记者》2007,(14):70-70
党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去年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又提出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更多地关注现代农业,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去年(04年2月8日)一样,连续两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向全党,全国人民公布了以“三农”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号件”。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两年把重视、支持、扶持我国“三农”的发展.作为一年之中首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分别制定、出台了22条和27条惠及九亿农民的“三农”政策.是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三农”经济大发展的高潮已经到来的号角。也同时提示着我们宣传工作,要进一步调整思路,搞好“三农”节目的宣传,把我们的宣传方向更好地对准农村,对准农民,对准农业。  相似文献   

9.
杨静  肖登 《湖北档案》2004,(6):30-3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档案工作是我省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档案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维护农村稳定,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可以用湖北省开展“三农”档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效益的典型事例来证明。  相似文献   

10.
淮安日报把"三农"报道放在重要位置,在"三农"报道中,淮安日报的记者深入农村一线,和农民打成一片,与农民感同身受,策划了一批高质量的报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候,某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广大市民的一条利好消息 今年螃蟹货源充足价格走低》。文章本身写得不错,但肩题里的“利好”两字让我读来如“骨梗在喉”,浑身不舒服,联想到以前有的报纸上刊登过的类似的报道《米价下跌市民喜笑颜开》,不禁摇头叹息。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来说是“利好”,可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来说,未必“利好”。作者在报道中采用“利好”这个字眼,完全站在市民的立场,根本未考虑农民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X):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的关注。 记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  相似文献   

13.
严志成 《传媒观察》2006,(10):58-5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类学视野中,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性而存在,而这也是我们讨论“三农”问题这一中国历史性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相似文献   

14.
吴劼 《新闻前哨》2008,(1):46-4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学习并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对“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做好"三农"档案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农村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维护农村稳定,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可以用湖北省开展"三农"档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效益的典型事例来证明.  相似文献   

16.
漠视“三农”:媒体的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农民很穷,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业面临诸多困难,是弱势经济;农村还很落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地区。因此,全面建设小康,重点、难点均在“三农”。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媒体无疑应在资源配置、宣传报道上给“三农”以更多的照应,这是中国的国情使然,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使然,落实“三个代表”及“执政为民”的理念使然,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使然。对“三农”的漠视其实不仅是“三农”的悲哀,也是媒体的悲哀。因为“三农”毕竟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和衣食来源。冷落“三农”无异于一种“自虐”。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及时反映“三农”问题,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我们报道“三农”的新闻时总是局限于种、管、收的“四季歌”,不敢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报道内容陈旧,报道方式僵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杨雪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6-107
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和重心,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而作为一名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如何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怎样才能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笔者认为,要想服务好“三农”,必须当好“三员”。  相似文献   

19.
高玉贵 《新闻爱好者》2010,(11):174-174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干部深入乡村、进入农户,把学习理论提高素质与深入实践、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陆杰 《中国档案》2004,(6):11-13
北京加强宏观指导急农民所需北京市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抓得比较早,明确提出:“档案工作要为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整体工作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以引导为主、服务优先为原则,积极主动指导,大胆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发挥资源优势和服务功能。针对北京市加快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建设这种情况,突出高科技农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建档工作,朝阳区档案局还制发了《都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门头沟区档案局与区农委联合发布了《门头沟区观光农业园区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