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法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经常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没有发现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观察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观察现象后所想到的问题,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本文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从教育环境、问题情境角度,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用尊重的态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言;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挖掘学生回答问题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提高阅读效率。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出的问题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问题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阅读内容;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意见,共同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问题性”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采用问题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科学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围绕问题性教学的显著性标志,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实现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  相似文献   

8.
【评】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联想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把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多问多思,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9.
康永军 《天津教育》2014,(23):110-111
在教学中,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很多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设计的问题比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设计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认为思考毫无意义;设计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没有可质疑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不知道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进行思考;设计的问题过多,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不断提问,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难以应对甚至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业进步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学要善于设疑,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使用新版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娟 《英语教师》2023,(6):158-161
结合实例,探究借助问题链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生成的策略。提出教师可利用问题链导入新课,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由浅入深设计问题链,维系学生阅读兴致;运用问题链梳理文本,学生掌握阅读结构;围绕核心设置问题链,优化学生阅读行为;精心设计优质问题链,推动学生深入阅读;学生参与补充问题链,理解阅读文本内涵等。  相似文献   

13.
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   总被引:29,自引:28,他引:2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数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设置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作为物理学习的突破口,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问题的意识,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供机会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逐步促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问题驱动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经历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选取问题驱动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踊跃思考,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学习,培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者以“变化率问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6.
曾经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提问的权力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与思考的。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7.
陈桂玲 《山东教育》2002,(34):46-46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我问学生:“看了这句话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举手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为什…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地学习。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9.
张鸿 《甘肃教育》2006,(9A):51-51
数学教学课主要是运用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的任务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宝秀 《广东教育》2006,(11):36-36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