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是比较特殊的,其总体荒诞却细节真实。本文所谈及的是笔者对这种看似荒诞却处处显真实的推陈出新的写法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上,荒诞体验一直伴随着作家的创作。荒诞体验是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感悟,它随着人的物化的日益加深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果说,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的荒诞性感到惊诧不已,存在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抵抗来摆脱荒诞感;那么,以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则已经认同和接受了荒诞的现实,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剩下等待和调侃。  相似文献   

4.
陈才斌  凌娟 《文教资料》2007,(19):90-91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荒诞小说,但人们在寻求其外来影响时大都把目光盯在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小说,特别是荒诞派戏剧上,而忽略了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其实卡夫卡的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有更多的可比性。卡夫卡小说与新时期荒诞小说具有许多相似性,但笔者将重点论述二者差异性并从东西文化的背景层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新闻一束     
<正>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据捷克通讯社报道,以中国近30年以来社会巨变为背景、创作极具现实讽刺性和荒诞意义的小说而知名的中国作家阎连科获得了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组成了今年的评审团,于近日做出决定,将第14届"卡夫卡奖"授予中国作家阎连科。"卡夫卡奖"是为纪念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法兰兹·卡夫卡所颁发的年度国际文学奖,该奖项被视为捷克所颁发具全球重要性和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而中国作家残雪则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代表,他们虽然置身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却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如荒诞的精神内涵、破碎的人物形象和隐藏的寻找模式。从上述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考察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征,以期达到对两位作家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原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是西方表现主义大家。马原善用叙述圈套,卡夫卡善用悖谬化描写。卡夫卡开创了现代派文学的先河,马原则开启了中国先锋文学。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通过荒诞化的描写,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毕加索式具有多重象征内涵的意象之画。马原在文学创作早期不自觉地吸收了卡夫卡式的创作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内化为自己的作品风格。同时,他在虚幻与真实交织,读者、作者及叙述者的互换,神秘主义的叙述化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侯朝峰 《考试周刊》2008,(16):171-17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现代派文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于欧洲的文学流派,其荒诞的笔触和怪异的写作技法,让习惯于欣赏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读者颇感陌生。本文以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较为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即思想内容的内倾性和荒诞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主题多义性等,并对主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2.
在有关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大多是将他与杜拉斯、卡尔维诺、罗素等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很少有人将其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对王小波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找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卡夫卡因素、作家在荒诞世界中的精神坚守,以及卡夫卡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过影响的20世纪西方作家可以排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但卡夫卡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突出和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的趋势。马尔克斯影响了莫言,而卡夫卡又影响了马尔克斯。卡夫卡不仅间接地影响了莫言,而且还直接地影响了莫言的创作观念和方法。卡夫卡影响了中国当代很多作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荒诞而真实的艺术世界;新颖而独特的创作观念;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陌生而熟悉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残雪对卡夫卡纯艺术层面上的解读,既打开了一条进入卡夫卡城堡的道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残雪的可能的方式。卡夫卡之于残雪,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心灵上的相通。在卡夫卡的荒诞和残雪的梦魇背后,是两位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与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卡夫卡的思想及小说内容和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比较分析,初步了解卡夫卡小说和我国文学中某些相似相近的思想及创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卡夫卡的小说,为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帮助,从而为学习西方文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残雪与卡夫卡以其相近的创作风格受到国内外研究界的关注.一位是西方荒诞大师,一位是中国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二人都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且在作品中都不自觉地向荒诞美学靠拢,但在其荒诞性的外表下又隐含差异. 本文将立足荒诞,审视二人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欧洲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创造出一种把荒诞无稽的情节与绝对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反映出精神危机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诚惶诚恐的痛苦体验,使其作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荒诞与惶恐”情结.卡夫卡通过它去再现生活,站在生命本体的立场之上,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在“荒诞与惶恐”背后透露出他直面现实之后所作出的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追求,进而让自己的作品承载起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20.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