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31日,随着"第70亿宝宝"在菲律宾马尼拉降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70亿人口"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人口学专家坦言,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但无论具体数字是什么,都在传达着一个信号: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2.
陆龙骅 《百科知识》2007,(4S):10-12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地球高纬度地区不断驱动着全球变化,同时也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极地拥有过去地球系统演变的独特信息,对认识地球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变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地球大气中释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碳循环调节系统无法全部吸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在至少40万年的时间里一直比较稳定,保持着百万分之280的水平。可是工业时代开始以后,这个数字已经跳到了百万分之360,而且还在继续升高,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可以存在好几个世纪。如果今后50年我们能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目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何推进国际气候进程仍是摆在政治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被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B计划的地球工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地球工程的可能影响、风险、伦理以及全球治理等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很多争论.本文就地球工程的概念、特点、伦理问题和全球治理进行初步讨论,并提出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科普     
《百科知识》2013,(18):23
到2100年,地球上人口将达到100亿。中国人口像欧洲一样减少,印度人口继续增长,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预计2100年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尼日利亚,每平方千米790人。2100年,全球居民的年龄结构为20岁、40岁和60岁的人口数量相当。全球人口平均年龄达41.9岁。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形成的地球圈层,这些层圈构成了地球巨系统。由于人类既是这些圈层长期演化的产物,又对这些圈层产生重要影响,人类社会已成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圈。地球巨系统还与太阳系,甚至宇宙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换,因而它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全球变化研究就是通过对地球巨系统各个要素变化的研究,对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对这个巨系统与其环境即太阳系、宇  相似文献   

7.
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荒漠化"自1927年初创到1949年学术定名,在1977年成为全球热词,至今仍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发展瓶颈,严重威胁着陆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世界性顽疾——"地球癌症",文章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参照中国70年防治荒漠化的"四梁八柱"方略和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开出"四味良药":制定公约议定书,统一全球履约和守约"度量衡";构建全球观测网,遥看旱地变化方寸间;编制全球自然沙漠(遗产)名录,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启动"全球治理"行动,力争实现2030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铁龙等人与美国、奥地利科学家合作,于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金星磁层中存在磁场重联现象。该成果对研究金星的气候演化,以及人类如何防范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延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金星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明星",作为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因其体积、密度、质量与地球相近而被看作地球的"姊妹星",科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于是有人认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在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家眼中,沙尘暴是大自然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科学家把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微米~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沙尘气溶胶是气溶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信息,可以对全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今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黄华国在遥感前沿领域,定位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1.
暂别热浪     
人们长吁一口气:酷暑终于过去了。“热!”入夏以来,这个词被世界不同角落的人用不同语言不断重复着。先是印度、巴基斯坦,再是欧洲,中国南方,热浪一次次袭击着地球。全球变暖这个幽灵再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杜海燕 《科学生活》2007,(10):21-23
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相当明确——"冰川消融,后果堪忧"。确实,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不断升高——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5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正使得冰川严重萎缩——这已经成为一个攸关人类存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是地球生命规律产生的,地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人类是地球的消费者,地球上的生物和矿藏资源供养着人类。人类与地球是相依为命的关系,人类爱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人类消费地球就要服务地球。所谓"孝敬"地球就是表示亲切、尊重、爱护人类同一个母亲。  相似文献   

15.
地球是人类和万物的共同家园。然而,近100多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全球气候和环境急剧变化。据研究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5,(10):12-13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中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08-I0010
<正>[导读]《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吴绍洪强调,给地球"降温"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评估。《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相似文献   

18.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提出将近2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对于地球系统科学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地球系统科学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学术或学科框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机会和挑战?这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天,人们已科学地认识到,地球的南极与北极,是人类认知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圣地,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她正以不可忽视的白色力量顽强地制约和平衡着绿隹世界、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军事上具有特殊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妍 《科学中国人》2006,(7):102-102
人口过剩已经构成当今地球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计划生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所重视并付诸实施。中国政府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我国的人口控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