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实行依法治村的重要举措   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体制贫困是制约湘西南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强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规章和制度建设,依法治村,使村里重大决策、材务管理、村务监督、民主选举等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轨化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扫除制约湘西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此,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加快农村规章、制度的建设,积极引导村民走向依法治村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现阶段中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因其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故操作难度大。正确处理好“四个民主”的关系、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自治与依法治村的关系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法治国亦需依法治村。当前,中国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村干部法律知识匮乏,家族势力横行、"家族政治"把持村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仍然落后。推进农村法治建设,要以国家重视为基础,以普法宣传为关键,以打破"家族政治"为突破口,以基层政府指导为助推剂,为依法治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不仅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保障农村和谐稳定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是经济贫困、文化贫困、体制贫困、环境贫困并存的地区。在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推行依法治村的战略举措,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依法治村是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党建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社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运行机制,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对于农村自治的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自治的民主决策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完善、村妥与乡镇的关系没有依法理顺、村妥与村民、村妥与村支部的关系没有依法理顺。笔者认为.建立系统的民主决策程序和制度、提高乡镇村干部的民主法制素质、建立民主决策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是把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真正落到实处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游训龙 《娄底师专学报》2007,(5):127-131,149
实现依法活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努力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村民现代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平衡而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村民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村民法律素质是人们对法律知识掌握的体现,村民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效的标尺。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必须创新培养模式,营造学法用法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村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保障,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着农民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维护农民利益的民间纽织缺失;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农村法律体系不完善。司法监督不力等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只有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育农村法治主体;依法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权;完善有关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体系。规范农村执法和司法行为等方面加以解决,才能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1):103-108
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存在着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不顺、普法宣传教育缺乏实效、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和依法治村能力尚待提升等系列问题。农村基层应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立足村民需求,更新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村务运行全过程,通过推进法律顾问制度、村"两委"配备法学专业人员和设立乡村巡回法庭等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法治气质,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历史考察认为,在总体性社会时期村干部是政府代理人,在过渡时期演变为村民代理人,在乡政村治时期异化为谋利型代理人。农村制度变迁影响了村干部角色的演变,不同方式的制度变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干部角色的走向。今后农村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其可能对村干部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农村1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主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从根本上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发展形态,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属性具体表现为:以基层民主化为制度目标,以“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制度内容,为代议制民主形式为制度原则,以村治法理化为制度结果,村民自治制度以民主为取向的发展,既包括了形式化的民主,也包括了实质性的民主;既包括了程序性的民主,也包括了结果性的民主,因此,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属性,是评判和考量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前期阶段社会绩效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确立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成为农村内部权力结构的核心,是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来源和制度规范不同,村两委的矛盾表现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因此,明确村两委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的职责范畴,科学合理地实现村党支部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定位是当务之急。广西百色市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工作机制中的重要性,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创新党服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建构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孟祥燕 《考试周刊》2011,(31):230-232
农村法律援助是实现依法治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是社会救助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由于自然资源、经济条件、法律制度实施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实施法律援助工作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阻碍,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并且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为此,怎样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就成了我国不能回避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正是本文要论述、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来讲,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该坚持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深刻认识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应以全体村民的民意为农村自治制度的权威基础,建立村党组织领导农村自治的工作机制,吸纳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参与,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运作,在某些行政管理体制和党组织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论述农村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中体育权利的社会实现问题。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总体存在内容单一、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指出农村弱势群体享受体育公共服务是既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体、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最后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有效路径、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法律保障、体育健身意识培养是根本要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建设,农村普法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农村事务管理中"人治"的色彩依然比较浓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很不规范;村务公开的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强化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弱化村委会管理职能,强化村委会服务职能;加大农村民主法治的普法和教育力度,增强干群的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构建、畅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村级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农村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治国体制,具有丰富的、确定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是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