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和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态。前者凝聚着传统文化,因而处处显露出凝重典雅;后者重视物质、趋新求异,因而具有通俗性、先锋性。北京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反差,孕育出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使得他们面临中西文化撞击时对现代文明所持的态度各异。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京派作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而海派作家对都市文明则怀有留恋多于批判的心态。这造成了两派作家切入现代文明的角度不同,京派作家偏重于对乡村中国理想人性的挖掘,追求和谐、静穆;而海派作家则偏重于对都市文明喧哗骚动美的刻划,追求奇俏、突兀。  相似文献   

2.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或几种文化制约下活动着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和秉性,这里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向度和情感偏执①。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入手可以对作家的文学文本寻得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浙江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浙江精神中融汇着海洋文化精髓.浙江现代作家生活在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中,深受其影响.海洋文化的开放、创新、包容和生命本原性等特性,对浙江现代作家的创新追求产生深层影响,并体现在涉海内容的表现、呼唤尊重人性、各放异彩的艺术表现和擅长表现人物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穿插藏闪"、"意识流"是伴随着都市文化出现的两种叙事技巧,他们分别从时空结构和心理层面上构建城市空间、刻画都市人群心理,从不同侧面彰显城市意象.而"蒙太奇"则是以电影为载体,打破时空心理的限制,以随意调度的方式,折射出某种都市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困惑于“乡村”与“都市”的艰难选择时,林语堂倾向于二者的融合贯通,追求“田园式”的都市文化理想。这种文化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对现代工商业都市文化进行反拨,有利于克服现代都市文明的异化现象,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文化景现;二是有利于改变被异化的文学艺术;三是可避免过于依恋自然田野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但是,林语堂的都市文化理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式特点,这就决定其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语境下,京派和新感觉派作家们尽管因为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特点,但无疑都是乡村立场;张爱玲却从都市本体出发,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思考着现代都市中的人性和命运。张爱玲超越了京派和新感觉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面对城市化时心态最成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赖香吟的小说为考察对象,以"都市化视野"为主要研究角度,对赖香吟小说中的都市书写进行主题与创作特色上的分析,包括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病变、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人际疏离与沟通问题以及都市化中的冲突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结合作家个人经历与性格特点以及世代特性,对其都市文学的创作心理进行探究,理解赖香吟笔下的台湾都市面貌,旨在对同样处于现代都市生活之中的我们有所阐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报刊文化事业的兴盛为现代作家从事编辑职业提供了可能,编辑职业既是现代作家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呈现他们自身文学主张、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渠道。作家兼任编辑,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而且对自身创作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这样一种互动关系,使得现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中国作家深受“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思想氛围的影响,因而他们大都否认和讳谈自己同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但事实上他们却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已经浸透到现代中国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层面,作用于他们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探讨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及现代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质。  相似文献   

13.
傅军 《文教资料》2011,(34):17-18
海派作家施蛰存在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一直擅长抒写女性心理体验和妇女命运。他的小说文本明显蕴含和突出时代都市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形象.关注和表现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传统道德与都市文化的碰撞、消解和平衡。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和人物的解析,从作家创作态度、视点。手法比较分析其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作家创作素养和背景局限分析这种意识成因与特质。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由未曾利用过的一个社会学角度看取中国现代作家,显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现代作家有别于古代作家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性格,进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生学的别一因缘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状貌.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大课题.权作试步,本文只从社会历史进程角度,对中国现代自由作家的产生、分化与消亡作一初步探讨.1 中国现代都市的崛起和发展,为催生和养育自由作家创设了崭新的物质文化环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牛志文 《天中学刊》2004,19(4):76-78
鲁迅和沈从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他们强烈的文化意识,是由一定的文化心理决定的。从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反思和批判、文化目标等三个方面探析他们小说创作中文化心理的异同,以挖掘产生这种文化心理的时代背景,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国界区域的不同,身份定位的飘忽,展现的文化图像也不同。新华散文在全球化与信息科技铺天盖地的席卷下,形成独特的后现代性人文特质。从土生作家的情感归属,到外来移民的边缘徘徊,潜藏在语言文字的隐喻符号,或倾诉,或克制,犹如都市的脉搏在律动。新华作家静待聆听、升华,尤其在经济与英语挂帅的主流环境下,新华作家力争上游,并不只是想成为个人或一个小团体的组合,他们立足岛国,放眼世界,心怀寰宇,期盼通过文字、语码、符号等人文关怀模式,对多元文化体系、社会环境变迁、都市意识形态,作出恺切的响应和反思,蔚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文精神,保持着作家一贯自身的人文尊严。  相似文献   

20.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