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本刊2007年第5期组织了“学困生”关注,到底值与不值”的话题讨论之后,编辑部陆续收到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稿件,并有热心者配合讨论主题,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对这一既“旧”又“新”的话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本期,通过来稿梳理和讨论取样,对“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的相关思考作一呈观.以促进“学困生”问题的交流与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现代教育是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也把“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往往只关注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中间群体.对“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关爱他们.真情自有回报。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向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让“学困生”脱困,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着教育的今天,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育界对此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讨,笔者从“语文”母语教学的角度,在“创新写作”课题理论指导下,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让“学困生”摆脱困境的方法:赏识→爱心→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的自信心问题常常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实践中不乏成功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摘掉“学困生”帽子的案例,教师对“学困生”的理解和爱护,及时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是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客观而论,作为学校,身为教师,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未停止过对"学困生"的关注。这种关注,既有真情呵护,又有诸多无奈,更有教育者因"吃力不讨好"而产生的"值与不值"的价值追问与内心冲突。面对"学困生"关注中的矛盾,我们也许会归因于社会现实与教育内部环境的负面干扰,认为是这些影响了教育者对"学困生"关注的热情与耐心。如此归因,自有一定道理。但是,当我们在短期内不能改变某些现实,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自身,去抗衡现实对教育的牵扯,去建立关注"学困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并付诸有效的行动,使"学困生"也快乐地栖居、成长在课堂?这,就是本刊发起讨论的初衷。希望以本期讨论为引子,求得更多有话要说的实践者、研究者参与讨论,在实话实说、各抒己见、思想交锋、智慧共享中将此话题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6.
阿姆 《西藏教育》2010,(6):44-44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比较困难、进步比较迟缓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变工作是教育工作重心之.一。我们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淡为关注,唯有“全面提高,面向全体”才能让每位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学习,才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让“学困生”转变学习的态度呢?  相似文献   

7.
所谓"学困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长期以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诚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措施很多,但课堂仍然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时时关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如何在课堂上就关注学困生浅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学困生”的成因不外乎自身素质缺陷及教育关注的偏差。转化“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分析他们的症结所在,是基础知识欠账,还是心理因素、意志品质、教育关注等方面的偏差,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辅导.使他们早日摘下“学困”的帽子,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转化“学困生”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考核已列入统考科目中,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中学统考奠定基础,但反观在小学信息技术,由于只是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在小学课程实施中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差异,帮助“学困生”脱“困”,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为“学困生”开“小灶”,借助课前的“小研究”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习的态度转变了,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与伙伴协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陈秀兰 《甘肃教育》2013,(24):25-25
“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小,但若教育不当则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数学“学困生”可以分为智力型“学困生”和非智力型“学困生”两类。转化“学困生”要因材施教,对于智力型“学困生”要多些宽容,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非智力型“学困生”要善于挖掘其“闪光点”,用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陆明开 《中学文科》2009,(18):129-130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在教育界,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为“学困生”的问题困扰着,从古至今,只要教育存在,就很难摆脱“学困生”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形成因素,又从四个方面论述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付艳红 《江西教育》2023,(19):58-59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如果“学困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就难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自信,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转化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帮助数学“学困生”克服厌学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3.
数学,作为其他各学科的基础,从小学直到大学都需要不问断地学习,可见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之重要。然而,我们在甘孜州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十多年中,总是感觉到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相当薄弱,数学思想、数学素质就更无从谈起,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学,学起来也是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转变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脱困乐学,既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又是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我们参与四川省普教科研课题《甘孜州中小学“学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研究以来,从教师的角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不管哪个学校或班级都会有一些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有困难.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这些学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棘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将会对整个班级的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深入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辅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137+139-137,139
透过学困生的表现,掌握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关注学困生的心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困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关注学困生思想动态,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关注学困生学习细节,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困生家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信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物理“学困生”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在明确学习方法教育与意义的基础上,探究了物理“学困生”学法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学习困难的学生定为“学困生”,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它学生享有同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相似文献   

18.
刘祥福 《湖南教育》2002,(13):20-20
最近,我对本校1535名初中学生中的259位“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习动机不明的有47人;学习无兴趣的有84人;与教师无感情的有38人;作风懒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有20人;其他的有12人。分别占全校被调查人数的18.1%、32%、15%、8%和4.6%。由此可见,目前初中学校的绝大部分“学困生”,不是智力型“学困生”,而是非智力型“学困生”。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帮助学生脱困的紧迫任务,更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讲究批评和表扬的艺术,维系学生的平衡心态。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19.
笔所说的“学困生”指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在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待进步、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学困生”,且成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别的孩子更重、更大,有的“学困生”心理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他们比别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对这部分学生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学困生”转化为正常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则有可能使他们丧失人生的信念,从而自暴自弃,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转化一名“学困生”胜于培养一名优秀生。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应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从教的经验谈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蒋美玉 《辅导员》2010,(6):28-28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缺乏对“学困生”的研究和理解,致使“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作法,熄灭了“学困生”渴望成功的火星,堵死了他们要走的路,这是一种令人悲哀的现象。试想,哪一个学生不是满怀成材的希望走进校门,走到老师身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