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话题。面对当前员工培训与开发所出现的问题,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员工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员工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青春永驻"的关键。为促进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的有机契合,提高员工培训与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从树立新的培训理念、建立员工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力量、定制培训内容等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企业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2.
2009年度企业     
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 注重对人才的再培养、再塑造,不断寻求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职业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要为员工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教育培训看作是企业的无形产品和重要事业,努力实施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课程,汇聚大批能够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2005年中国3个城市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学习调查数据,着重分析企业在职培训对员工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是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还是两阶段法(2SLS)估计培训的收益率,结果都发现在职培训的收入效应显著地为正,说明企业在职培训对员工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在职培训是影响员工在企业内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员工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总之,对员工个人而言,在职培训确是一项极具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4.
在培训体系设计中,我们需要对涉及培训体系架构以及相关的一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培训体系设计中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些关系主要包括:一、岗位适应性培训与职业发展培训的关系职业发展培训是企业针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开展的培训,它反映的是组织与个人发展需要的最好结合,它是企业对员工学习发展及个人成长权力的尊重,也体现了企业铸造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的实际需要,它传达的是这样一个理念:即员工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它对企业的效用不是直接的、短期的,而更可能是间接的、远期的;职业发展培训与岗…  相似文献   

5.
一、确立战略性培训思路所谓战略性培训,是指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相关联,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种高杠杆培训。企业必须将员工的培训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会反映到员工工作绩效上;有的可  相似文献   

6.
丁蕾  战帅 《教育与职业》2023,(10):108-112
将企业对青年员工的培训与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统一、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满足企业发展和青年成才的双重需求,也是实现青年成长成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有效管理方式。针对当前青年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做好培训项目设计,丰富拓宽培训载体,加强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健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各项机制,从而完善以职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的青年员工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培训可持续发展在于职业技术培训有法律法规保障;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一是将员工送进院校培训;二是院校到企业去培训;三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远距离培训或函授。  相似文献   

8.
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尤为重要。没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就不可能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方向;没有规范的职业化礼仪,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职业行为;没有一定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也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性思维的实现也只能是一个空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个人的进步和理想也就很难实现。因此,加快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员工培训及其培训效果的跟踪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通过学习员工可重新认识职业及与自己的关系,可以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灌输给员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培训作为投资,其回报是可以计量的,培训效果评估将为度量培训的价值提供依据,是评估培训效果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和手段,高质量的培训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使员工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其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和长期的。提升企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重视手段运用,细化具体措施,力求使企业培训能创造出更大价值,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员工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企业效率、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以铁路货车修造为主的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行业变革、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针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尚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运用“系统+创新”思维,构建了以培训运营、培训资源和培训支持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培训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支持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丛亮 《中国培训》2008,(6):32-33
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一般情形上说,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制度建设、体系完善、组织管理、奖惩机制等,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员工的职业特点和岗位技能而言,员工培训又无规律可循。因此,它必须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场景、不同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13.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很多企业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开展培训时障碍重重。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培训中的现象,分析企业培训的障碍,揭示了企业培训难的原因,并针对企业培训种种疑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跃 《教育探索》2008,(12):139-141
日本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在员工理解支持的双赢互利的功利性基础之上,同时也有着人本关怀色彩,所追求的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企业人”,体现出素质本位的理念与实践。借鉴日本成功的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经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把握好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界度,人才培养必须实现长效机制与短期效应的结构性整合;坚持人才企业素质和国民素质的全面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企业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对接企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的素质就业,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余琛 《中国培训》2000,(6):23-23
一、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一般而言,如果使用得当,培训能够充当以下角色:第一,培训是企业获得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刚毕业的学生而言,院校不可能培养出能够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人才。企业必须利用院校提供的“半成品”,继续加工,塑造成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只有符合自己需求的人力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即使是高智商、高学历者,如果不经过培训,也未必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很高的价值。第二,培训是将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的最佳途径。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是企业成功地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实施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企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A集团"1+3+5"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员工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校企联合培养、入职培训与实习管理、配备职业发展导师、推动岗位轮换等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举措和激励保障措施,在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方面成效显著。该模式对于企业主导的在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要保持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战略发展的一致性;重视不同阶段员工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保障;充分认识岗位轮换和在职进修的职业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也是关系到企业核心文化体系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一个关键。本文分析了企业员工激励的相关策略,包括薪酬激励、绩效考评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和培训激励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员工的文化认同,更好的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是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为了能够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为企业员工提供可行、合理的培训,课题组成员对晋城市20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了企业现有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挖掘了员工的培训需求,为合理设计员工培训计划,实施有效培训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入选理由依据员工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校企联合培养、入职培训与实习管理、配备职业发展导师、推动岗位轮换等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举措和激励保障措施,有效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保持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战略发展的一致性。亮点集团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提出“1+3+5”人才培养模式。“1”即入职1年,主要通过入职培训、师徒  相似文献   

20.
柯健 《中国培训》2010,(5):41-42
培训是促进新员工转型的主要环节,所以,不少企业把岗前培训等同于新员工的转型渠道。但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组织新员工培训一般采取灌输知识的做法,而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的心理特点,缺乏新员工的反馈和互动。实际上,新员工从校园步入企业,或者从另外的企业加入到本企业,对于职业生活的“游戏规则”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