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4,(2):2-3
学生社团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学生从社团活动中获得道德和艺术发展,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追求快乐的人生观,体验自由的涵义和限度,了解权与责的关系,熟悉领导和管理的技巧,逐步成长为领袖人物。——《倡导学生社团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4,(1):2-3
上小学,就是在父亲任教的学校上的,每天清晨,随父亲走进学校大门,一声声的“叶老师好”扑面而来;每逢过年,总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来访,父亲和他们的融融交谈让人觉得格外温馨,那时我就觉得当老师真好,长大了我也当老师。这大概就是我与教育最早的相遇。——《行走于天地之间》中国教育历史传统有“引进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5,(11):4-5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7,(8):4-5
过去.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部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每一次谈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教师进行家访或和家长的每一次联络也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永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5,(10):4-5
录像刚开始,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看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全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打上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0):2-3
更可悲的是,这种让无数教师费力劳神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或者没有思考只会服从,或者暂时“听话”的孩子。其结果就是,学生压根就没有形成“规则”意识,离开学校,离开监督和检查,一切曾经的“好表现”顷刻间“烟消云散”,有的甚至以逃避检查、说谎、作假为荣。《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4,(3):2-3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名著就是好书,适合孩子阅读”。但有关人士指出,名著不等于儿童读物,许多名著中涉及性、暴力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家长在为孩子购买课外书时不应迷信“名著”。——《名著不一定都适合孩子阅读》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5,(5):4-5
有一句话说出来也许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经反复斟酌我还是不能不说:就是如果一个教师习惯于使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对待学生,那么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今后是否还这样说的问题,而是一个他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6,(2):4-5
世界上什么人都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颠倒黑自,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师胡说八道的现泵,我还没有遇到——即便有,也是极个别,不至于恐怖。这便使得永远也学不会圆熟的我,可以由着自己的迂阔和耿直,摈除杂念,一意孤行——只要书教得好、班管得好,只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对于我而言,这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7,(7):4-5
当德育蜕化为一种简单的说教时,德育就完全失去效果。一位老师在课堂里要求学生吃饭不许讲话,可是学生看见他在教师餐厅里与别的老师边吃饭边谈笑风生,吃饭不许说话的规定自然只能是空谈。有人说,什么是德育?就是我做——你看。话语很朴素,但可能更接近于德育的本质。路口是红灯,没有车辆通行,所有的人都站在那里等绿灯,有人闯了红灯,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那么下一次,他一定记得不再闯红灯。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氛围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4,(4):2-3
尽管我们天天在喊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又有多少人从内心深处相信素质教育?我们天天教导学生要热爱读书,我们自己真正热爱读书吗?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是否从求雨的故事中悟出了更多……——《求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5,(1):2-3
由此我想到,美好人性的塑造,需要的不是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5,(6):4-5
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都有崇尚科学、无神论的教育,但相比网络、图书那些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的这些教育太空泛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社会和学校不写上科学,网站和图书就会写上星相、运程这些现代迷信。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6,(1):4-5
决定孩子将来的,首先是家庭。当然,你也可以举出盲父母“培养出”优秀子弟的例子来反驳我。但你不要忘记,物以稀为贵,之所以盲之家的才俊可以名噪一时,恰是因为那样的情况太少啊。书香门第出学——谁会为此而惊讶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秋,“十一五”规划出台前夕,三农、医疗相继成为讨论的热点。最新的话题是学费。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免费。这一表态引发了连锁反应。10天内,广东省、江苏省苏州市、北京市先后宣布了部分或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费的时间表。  相似文献   

18.
《山东教育》2006,(1):123-123
“张家港的经济这么发达,如果连它都实现不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对义务教育免费?”在接受专访时,社会学者张玉林教授这样感叹。作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实证研究的张玉林认为,记者此次选择张家港作为个案,其典型意义正在于,通过它可以看出一个普遍性的嘲题,即政府的执政观念和对教育的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信息     
《教师博览》2006,(3):16-17
教育部严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2006年禁止一校两制禁止以改制为名高收费;教育部拟将农村教师工资列入预算;北京9月起义务教育全免费;江苏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2006,(1):14-15
从2006年起.一些地方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了。义务教育全面免费有望在未来5年内推及全国农村.这项改革将使1亿多名农村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受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