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于1969年创作了卫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热的雪》。小说发表后,苏联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有人说,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过于“残酷”,“没有新鲜东西”,只是“重复”着过去的作品。但大多数评论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2.
简论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的命运主题祁建立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真理报》连续发表了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与以往同样题材小说的不同点在于,它关注的已不是战争英雄及其所...  相似文献   

3.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女性积极参加工业生产,在国防工业、轻纺工业、社会主义竞赛中取得了突出贡献。她们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功臣和苏联历史的创造者,她们改写了两性关系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来的当代苏联战争题材小说,经历了三个高峰即三个浪潮,塑造了无数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典型,就个体而言,每一人物形象皆具自己的性格特征,倘若从整体上予以审视,那么各个浪潮时期的文学主人公在信仰,心理机制和功能上,又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真理报》连续发表了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与以往同样题材小说的不同点在于,它关注的已不是战争英雄及其所建树的功勋,而是普通人的命运。由于这篇小说的影响,此后许多卫国战争小说,不论是长篇的,还是短篇的;不论是“局部式”的,还是“全景式”的,多专注或涉及人的命运问题,如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1959)、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和(老牌奥林匹亚打字机》(1975)、贝科夫的《索特尼科夫》(1970)、阿斯塔菲耶夫的《牧童与牧女》(1971)、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1924)、阿列克谢耶夫的《不屈的小柳树》、阿列克茜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1984)等等。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无不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人的命运问题的深思与回味,来概括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本文试就这一命运主题的思想内容作一粗略的论述,以助于全面了解已属于历史的苏联卫国战争文学。  相似文献   

7.
卫国战争是对苏联人民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验,苏联女性以其战斗功勋和劳动功勋彪炳史册。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妇女响应国家号召,在各个兵种部队中服役,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斗。苏联女兵展现了自我牺牲精神,以及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优良品质,她们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功臣和苏联历史的创造者,她们改写了两性关系历史。  相似文献   

8.
尤·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作家之一。七、八十年代,邦达列夫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岸》(1975,荣获苏联国家奖)、《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引起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尤·邦达列夫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八十年代的创作,对了解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趋势、倾向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长篇小说《人生舞台》是尤·邦达列夫近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它体现了邦达列夫文学创作进程的新拓展,新成就。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中提出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对苏联实施了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闪电战,苏联的领导阶层和部队对此几乎毫无准备。由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对内外态势判断失误,加之军事思想陈旧失灵,并且军事战略明显失策,因此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民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下,以英勇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自卫战争为题材的军事文学,始终占着重要的地位。众多杰出的作家,丰富多采的作品,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文学浪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宏伟图景。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1.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上)》2010,(11):157-158
近日,韩东最新长篇小说《知青变形记》的发布会在成都举办。据悉,《知青变形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韩东第三部涉及知青题材的作品。小说围绕“变形”二字,描写了一个以乡村为背景看似荒唐实则真实的故事:知青罗晓飞饲养的耕牛生病趴窝,这把他带入了一个充满污言秽语和报复的旋涡;他所在村里一对农民兄弟争吵打架,  相似文献   

13.
李锐的知青经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它融贯于李锐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知青经历也给李锐的小说创作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乡土空间价值判断的摇摆游移;“革命”身份的有意回避导致作品反省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4.
<正> 巧克力!什么是巧克力?我读小学的时候,记不清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从苏联小说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大意我到今天还记得很牢: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群德国兵进了苏联某村庄,大人们都扛枪打游击去了,村里只有几个小孩。德国兵想打听游击队的下落,小孩不说,  相似文献   

15.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是池莉新近发表的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它以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成长的青春岁月的无限激情。完成了对知青小说、对新市民小说的开拓,表现了池莉对小说观念及文学观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年在《青春》杂志发表后,在其本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国家多项奖金。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对当时的军旅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苏联军事题材文学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应该说也有瞩目的成就,其中徐怀中的小说《西线轶  相似文献   

17.
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两次高潮,在战时阶段的创作中,突出了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主题;战后由于某些社会原因,创作陷入低潮;六七十年代重新繁荣时,战争文学已转向对人的价值的探索,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尤其是关注普通苏联兵士兵的生命。着重表现战火中生命的可贵,表明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短篇叙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多以青少年、知青及文工团生活为题材,时代色彩比较浓,艺术手法上较多地因循和承续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982至1986年,青少年和知青生活的作品大幅减少,上海弄堂生活的作品有所增加,日常生活叙事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更多的关注;1997年之后,淮河边的乡村生活再次引起作家的关注,叙事也越来越呈现出传统小说观念所不能规范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郑锋 《教师》2009,(18)
叶辛的小说<孽债>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一部开拓之作.<孽债>无论在题材上、写作技法上,还是在剖析人生这一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知青小说"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苏联著名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1934年出版后,向作家表示祝贺的信件像雪片似的飞来,千万个青年把保尔·柯察金(小说的主人公)作为生活和战斗的楷模,严以律己。在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们都把做保尔式的大无畏战士作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