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省生物质能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琨  肖洪安  吴进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220-226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生物质能可供给潜力入手,依托产业布局理论构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得分区间划分不同发展类型.结果 表明:2014-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生物质能供给量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综合得分和排名比较稳定,其中郑州市在能源消费、科技创新能力、能源供给基础设施条件上优势明显,郑州市、洛阳市可作为省内生物质能产业增长极点,其他各市则以增长轴或网络状增长模式发展.最后,提出持续加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节能环保支出和强化清洁能源政策制定及实施力度、根据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得分进行分类支持等促进河南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创新体系中各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本文利用HCA方法,对山东省十七地市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这对于知识经济下制定山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尽管同属于大城市,各城市的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来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和人口大省,由于各地市自然资源条件、区位选择以及农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其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地市的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基于此,选取了7项与农业竞争力有关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河南省各地市的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市农业发展分别有其需要提高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家绿色发展视域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如何突破长三角地区体制机制问题,减少协作壁垒,形成联动和协同效应,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需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同模型进行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分析和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城市绿色创新“虹吸”和“溢出”效应影响城市间协同发展;城市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较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大。最后,从人力资本、资源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合肥和芜湖各项城市创新能力处在较高水平,而其它城市的各项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城市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依据研究结论,从建立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多极、形成核心城市辐射与区域城市联动发展机制、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学把握创新投入、产出效应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董广萍 《科技风》2023,(3):154-156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河南省在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足创新短板,聚焦创新资源,形成良好创新环境,引导产学研合作,统筹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借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极化贡献度分布具有交错性,皖北缺少创新增长极,安徽省创新极化贡献度由空间离散向空间集聚演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四大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四直辖市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四市的城市创新能力现状并引入Theil系数模型对四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采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天津和重庆;四直辖市的城市初始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大致呈现Z字型曲线,而城市最终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呈现三个波动阶段;城市经济规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城市创新投入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四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2011—2020年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18个地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对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总体水平提升,受技术进步效率影响更大,但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效率高地,并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空间特征;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市域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从强化地区间创新互助、加强政府支持、提高地区金融水平以及加大对外开放程度4个方面,提出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为由创新能力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效率为测度“工具”的过程子系统的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收集的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原始数据,对各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二象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协调指数和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情况进行归类、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8~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和前置一年的高校科技创新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城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面板模型实证考察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均有提升,但提升的程度存在分化;高校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正向影响因素;5个计划单列市的高校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重视高校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差异化地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8—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和前置一年的高校科技创新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城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面板模型实证考察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均有提升,但提升的程度存在分化;高校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正向影响因素;5个计划单列市的高校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重视高校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差异化地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充分借鉴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及经验,针对广东的科技创新特色,从创新投入、协同创新、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随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各地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并创新性将广东21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深入分析各类型地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为广东各地市全面掌握本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全方位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信息熵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等维度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而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并计算熵权重,对城市群城市进行综合排序.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不均衡性特征,部分城市创新能力短板明显.从建立有效的城市群创新协同机制和完善城市群科技服务体系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的政策效应,基于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将人才创新高地建设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能力在人才创新高地建设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规模较大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果更显著。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通过提高城市的科技投入水平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促进城市创新发展,需要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之处。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首要工作就是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统计调查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数以及分类维度等方面的规律。研究表明:以往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2或3个层级居多,分类维度可以归为7大类、3大分类模式,上层指标数比底层指标数更具有统计规律。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得出城市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将广州城市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提出由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环境支撑4位一体的分类维度设计构想,并据此提出了一套广州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给广州乃至其他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参考指标,同时也给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戴志敏  余志伟 《软科学》2023,(7):97-103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方法系统探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地区异质性;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以政府科技支持为门槛变量时,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递减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提升本城市创新能力还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提升我国县(市)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创新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政策演进的视角,回顾梳理了1992—2009年期间我国基层科技政策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县(市)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山东省经济区域均衡发展,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深入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从科技创新发起能力、科技创新实现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能力4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全局熵权法、改进的灰色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2013—2016年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优化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等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