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认为跨国公司R&D机构具有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组分的双重性质,是连通跨国公司母国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桥梁和纽带,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在补充系统组分,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知识外溢效应有助于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知识的积累。但是,过分依赖跨国公司在华R&D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借助近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科技投入加大和国家科技部门条块逐步被打破的良好基础,通过强化体制制度创新、实施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等途径,整合优化区域内国家科技资源,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化,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3.
陕西、四川和重庆等西部局部地区经过国家的长期支持和发展,不仅聚集着强大的承担"国家使命"的科技资源,而且吸纳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及军工产业较为发达,区域内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这些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国家科技能量首先在本区域释放、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进一步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克服为科技而科技、轻科技产业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盲目靠拢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认识误区;以体制制度创新为主导,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以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为基础,提升区域吸纳利用国家科技能力等措施,建立完善其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西部大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外资研发中心NIS研究框架在研究视角和范式以及理念上实现创新,突出外资研发中心从事开放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视其为NIS中的特殊内生变量,突破了囿于“外资”与“R&D”两条线路分离研究的局限,是一个视角统一、目标明确、同时具有强大张力的动态研究范式。研究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定位的政策化视角与广适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全球化等方面均显示出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研发组织系统的结构、运行和发展问题,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带有根本意义的重要问题.探讨创新体系建构下研发组织系统的新发展,并针对我国研发组织系统的三大问题:企业研发服务组织不足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问题以及产学研合作和军民协同创新问题,从国家政策和策略的视角提出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7.
国家R&D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创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本文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出发.指出由于存在着系统失效,创新绩效会低下,因此政府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干预,不仅基于市场失效,而且要考虑到系统失效。以这种角度看,国家R&D计划对于修复系统失效,建设创新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说明了国际上两个重要的R&D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中国高技术R&D(863)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本文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863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应该加强相应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群  白玲 《中国软科学》2007,28(1):101-106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东道国为视角,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作用并不显著,但它显著地促进了知识流动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并且带动了国内企业的R&D投资,从而对国家创新系统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创新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当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近来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讨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创新工作十分重视,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探索推进此项工作.正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合理定位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及其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有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界定了国家创新平台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而梳理了国家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格局,探讨了主要创新平台的定位与管理,重点分析了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最后是对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知识基础为视角,以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为区域划分依据,从理论上构建基于产业知识基础的总部经济区域创新体系。该区域创新体系以产业知识基础为创新资源、制度为外部因素、总部经济特性为内部禀赋,综合作用影响创新配置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类型。构建前向支撑型、后向支撑型和网络支撑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成都、上海、北京为典型总部经济中心城市进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国内科技政策界讨论的热点.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产生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得自于日本等后发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但国家创新体系对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中国企业最大的危险在于技术的空心化,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植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两个新药创新案例剖析了医药创新系统中政府、科研、大学、企业等要素的联动关系,其本质上也即"R&D-大服务"的联动.在"R&D-大服务"联动中,当创新要素完备且充分联动时,创新系统发挥较好的功能,创新绩效较高;反之,亦反之.上述联动也存在于企业创新系统中,联动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企业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政策实施效果,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的RD投入适配性模型,对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应在百分之三左右比较适宜,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广州的RD经费投入的比例在70%左右是比较适配以及每万人就业人口RD人员在100左右比较适宜;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广州应该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加强RD人员的建设以及提升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绩效水平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际经验的创新体系新认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三大经济体系划分为框架,就创新与创业的本质区别,结合美国、我国台湾地区、以色列和日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得出了现代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认识.认为对现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第一是基于企业存在前提下的创新的经济体系;第二是基于现代科技企业创业的新经济体系;第三是国家为了支持创新的财政体系和为了支持创业的风险投资金融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戴志敏  郭露 《科技广场》2012,(12):117-122
区域创新对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消除和共同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需要区域创新的三方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基于价值链的现有体系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模式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成为主流;高校与科研院所(即学研方)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缺乏对企业的现实支持与配合.本文由现有模式现状出发集中解决利益分配的突出问题,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动态博弈论方法加以详细说明.理论证明,“官、产、学、研”各管齐下、协调配合才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同时,以企业为主的系统协同共生创新体系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药企业R&D管理组织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药产业的发展表明医药产业是技术创新最具深度和广度的产业之一。医药产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中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一直是理论界和商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此,从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技术创新流程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跨组织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而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章在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优势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的能源科技发展新思路和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