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科学》2018,(6)
将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数量作为投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建立一整套带有不可任意支配变量的数据包络分析(DEA)优化模型,并对各省资源配置与目标设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各省份相对效率稳步提升,单位GDP二氧化碳与单位GDP能源消耗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周南  Lynn  Price  Stephanie  Ohshita  Nina  Zheng  胡敏 《科学与管理》2013,(6):62-69
本节介绍制定低碳发展计划常用的核心步骤。本指南侧重城市层面;同样的步骤也适用于企业、市、省和国家等层级。中国自"十一五规划"起,对改善国内能源强度定出目标,包括各经济部门的节能目标。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其碳强度目标,重点放在单位GDP用能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实现该强度目标以及"循环经济"等经济性目标,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将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但根据各地公布的制定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多个省份提出了GDP总量甚至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标.如果"十二五"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很多地方快速发展的GDP指标可能难以实现,特别是中西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1952-2007年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单位GDP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支持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位于1319元.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与人均收入呈单调递增关系,单位GDP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单调递减关系.而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两个拐点分别位于3304元和44049元.目前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其他各省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位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5.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梅应丹 《资源科学》2022,44(10):2038-2047
为确保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进行省域分解至关重要。本文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3项原则,选取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水平5项分解标准,构建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对不同GDP增速情景(2020—2025年情景以及2025—2030年期间高、低和基准GDP增速3种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①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碳排放量是影响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的重要因素,排名较前和较后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稳定,而排名居中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则同时受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影响,部分省份呈现不同情景偏好下目标分组不同的特点。②中国碳达峰趋势稳定,外部冲击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各省份碳减排目标的分组结果变化,因此国家目标省域分解结果整体稳定。本文结论有助于各省份灵活制定减排目标,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2020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碳减排目标为背景,基于STIRPAT模型预测32种减排方案下2020年碳排放强度值,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下,一半以上的方案均能实现碳强度目标,并最终选择4个方案中的控制指标作为未来"十三五"减排方案参考依据,人口年均增长率0.4%-0.72%、城市化率可提升至60%、GDP增速仍可控制在6%—8%之间、可加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至50%、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1.71%。在全国碳减排方案策略下,从人口、城市化率、GDP增速、单位GDP能耗以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角度对我国30个省区的碳减排对策提出建议,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河北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河北省1980—2011年间能源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碳排放强度对人均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单位GDP能源强度在总体上抑制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经济发展是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最后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预测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鲜明转折期,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供需、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等重要能源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9—2015年的30个省市的GDP与CO_2数据,使用面板VAR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原序列GDP和二氧化碳是存在单位根的,表明序列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的GDP与CO_2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二氧化碳到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不存在因果关系,二氧化碳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经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表明:二氧化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GDP对CO_2的方差贡献率不是太大,预测误差的波动主要还是来自CO_2本身。  相似文献   

10.
依照苏州单位GDP能耗现状,构建包括城市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和能源低碳化四维度的改进IPAT战略模型,确定产业低碳化发展视角。通过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产业碳强度和产业结构对整体碳强度的影响,设计苏州产业低碳发展基本原则,从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降低GDP能耗环境等方面入手,寻找适合苏州的产业低碳发展路径,提出保障措施,以有效降低苏州乃至中国单位GDP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