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内标法和气/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2006~2007年曲靖烟区烟叶的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其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在检出的83种成分中,对烟气香气影响较大的致香成分有六大类73种,其中以醛、酮类物质为主,占整个成分的50.59%;4个主栽品种中,致香物质含量以红花大金元最高,K326其次,云烟87和云烟85分列第三、四位;而从部位上看,致香物质含量是上部烟叶优于中部叶.同时,对海拔1400—2200m范围内的云烟85烟叶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分析表明,在海拔超过1700m区域生产的烟叶,其致香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相似文献   

2.
烘烤对烟叶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湿度全自控小型电烤箱,用两种烘烤方法对烤烟品种K326的优质烟叶进行烘烤,并对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进行全程追踪,结果表明:1.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平均增加分别达到约4倍和5倍,其中以下部叶增加的幅度最大,上部叶次之,中部叶最小.与糖含量相反,淀粉含量平均降低79%左右,其中减少幅度以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2.烟叶糖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烘烤0~96h完成,呈现急剧增加趋势.而烟叶的淀粉含量几乎在烘烤0~72h快速下降到最低点,其中下部叶比中、上部叶提前约24h完成.3.烘烤过程中适当延长变黄期有利于糖分的充分消耗,适当延长定色期也对进一步降低糖含量有利.  相似文献   

3.
实验共进行了云烟3个品种,3种施肥条件下九份样品的香气物质分析,测定出12类50种成分。其中烃类13种;酮10种;N-杂环化合物7种;酯4种;醇4种;呋喃3种;酸、酚各2种;酸杆、硝基化合物及胺类各一种。对于其中含量较大的香味物质了相对量的比较。从5g/株,8g/株和11g/株(氮)改变3种施肥量,观察主要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与评吸结果的香吃味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同品种不同施肥量及相同施肥条件不同品种间主要香味物质的差异;为选择优良品种,改善栽培条件,提高云烟品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降碱灵(签剂)进行田间比较试验,探索其对白肋烟上部叶开片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部叶平均叶长增大13.48%~13.83%,叶宽增宽20.89%~22.99%,叶片增宽率大于叶长增长率;产量、产值、均价等经济性状差异较小,而外观质量有明显改善;化学成分上部叶总氮量下降0.29%~0.30%,烟碱量下降0.60%~0.63%;中部叶总氮下降0.05%~0.09%,烟碱下降0.35%~0.37%;总氮、烟碱量上部叶降幅大于中部叶;烟叶钾含量增加,且上部叶增率大于中部叶.综合效果A处理优于B处理.  相似文献   

5.
杉木幼苗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5,(5):28-31
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测定杉木不同叶位的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杉木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P<0.05),但各叶位间的叶绿素a/b的值差异不大。Fo、Fm和Fv的值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减小,Fv/Fm、Fv/Fo、Qp各叶位间差异不显著。ΦPSⅡ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升高,NPQ的值则是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与中部叶的Fv'/Fm'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与Fo、Fm呈显著负相关,但与ΦPSⅡ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1年生的杉木幼苗的功能叶为植株中部的叶片,底部的叶片虽已趋于衰老,但对杉木的光合作用仍有一定的贡献,初展的上部叶虽然叶绿素含量最低,却已具有较高的转化光能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云南大理主栽品种红大和K326以及自选品种(系)DL01和DL02烤后烟叶的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香味物质品种差异性较大,其中总香味物质、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物、有机酸、潜香物质的含量DL02居首位,当地栽培具有丰富的香气物质,优于亲本红大及其它品种;DL01在美拉德反应物、西柏烷类降解物及含量高的重要香味物质等方面优于其它品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测得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3.65%.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2.40%。用GC/MS法分别从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离并确定出42种和19种化学成分,并对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桂花品种感官评价差异所对应的香气成分,及其有贡献的香气活性物质,为桂花的生物科学应用提供依据。创新要点:首次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结合气质联用法(GC-MS)对所分离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同时结合其气味描述,分析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特征。本研究还根据所检测的香气活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能更直观地分析桂花不同品种香气差异的原因。研究方法:(1)运用GC-MS对三个桂花品种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比较分析(见表1);(2)运用GC-O对三个桂花品种香气活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3)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探究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原因(见表3和图2)。重要结论:(1)GC-O结合GC-MS分析所得香气活性物质并非都是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有些含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也对桂花香气形成有贡献;(2)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是由不同香气分组以及香气活性物质强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对光亮杜鹃茎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光亮杜鹃茎和叶中的挥发性成分,GC/MS法分析,NIST谱库检索,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光亮杜鹃枝和叶中分别检出81种和70种成分.其中,(E,E)-3,7-二甲基-10-(1-甲基亚乙基),-3,7-环癸二烯-1-酮是光亮杜鹃茎和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25.695%和21.481%.其次,茎的主要成分为甘香烯,相对百分含量为13.321%;叶的主要成分为甲基-2-萘甲醇,相对百分含量为9.080%.光亮杜鹃中茎和叶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贵州安顺地区野生密蒙花为原料,分别提取其干花、干叶精油,并应用GC/MS/DS技术,在干叶精油中共检出48种物质,鉴定38种,其主要成分由醇、酸、烷等三类化合物构成,涉及化合物共22种,次要成分由酮、醛、醚等三类化合物构成,涉及化合物共11种。在干花精油中共检出34种物质,并全部鉴定,其主要成分由醇类化合物构成,涉及化合物共18种,次要成分由醚、酮、酸、醛、烷等五类化合物构成,涉及化合物共14种。结果表明,由于花、叶处于植株的不同部位,生理作用各不相同,故所得精油的挥发性成分有较大的差异;此外,与大多数巳知的植物精油相比,密蒙花精油中酯类化合物的品种及含量均很低,这是其鲜花香气浓郁但欠柔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下,K326品种栽培在红紫泥田与鸡粪土田中,所产烟叶各类重要致香成分呈现明显差异.种植在红紫泥田中所产烟叶的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物、非挥发性有机酸、美拉德反应产物、主要潜香物质及茄酮、苯乙醛、吲哚等的含量及其所占各类总量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在鸡粪土田中所产烟叶;新植二稀、多酚类物质变化不大,半挥发性有机酸有所下降.结果表明,土壤种类能影响烤烟致香成分,红紫泥田更有利于K326香气品质的显露.  相似文献   

12.
白肋烟TN90成熟期叶绿体色素及糖类物质动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烟叶成熟进程推进 ,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及比叶重增加 ,过熟时稍有回落 ,峰值下、中、上各部位分别在封顶后第 3,4 ,5周 ,正置其适熟期 ,且各时期的值是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chla ,chlb ,类胡萝卜素 (CTk)下降 ,但降幅是chla >chlb >CTk ,致使chla/chlb ,chl/CTk比值减小 .以上生理生化变化与白肋烟的生长发育吻合 ,证实在当地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下 ,TN90上、中、下各叶位成熟期分别为封顶后 3,4 ,5周 ,兼顾三部位 ,封顶后第四周砍株晾制 ,可获最佳品质 .这为诊断白肋烟成熟及适时砍收提供了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云南、泰国、土耳其3个产区香料烟烟叶进行致香成分测定,并着重对其有机酸含量、赖百当类降解产物、西柏烷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及其它香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赖百当类、有机酸类、类西柏烷类;土耳其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泰国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赖百当类.各产区香料烟其它致香物质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用量苹果酸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苹果酸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g/L降低了上、中部叶,但提高了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处理2g/L和处理3g/L对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影响不明显;苹果酸处理还可提高多元羧酸在非挥发酸中的比例,降低饱和脂肪酸和非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及其在非挥发酸中的比例,且多元羧酸、苹果酸含量随着苹果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施用苹果酸对改善烟叶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烤烟中醇、酮两类致香物质质量分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云南省昆明、保山、红河、文山和曲靖等5个烟区,以种植区域、土壤质地和海拔范围3种生态因子为基调进行采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内标法和气—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K326烟叶中酮、醇两类致香物质组分及其质量分数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植烟区域是影响醇、酮质量分数及其总量的主要因素,5个区域中以保山最有利于K326烟叶醇、酮两类致香成分的形成,而其余4个区域差异不大.2)从土壤质地来看,中壤土最有利于烟叶中酮类致香成分的形成,轻粘土和重壤土次之,而醇类物质几乎不受土壤质地的影响.3)从海拔范围来看,海拔1500~1800 m范围比较有利于烟叶醇、酮类致香物质的形成,而海拔1100 ~ 1500m或1800 ~2300m的范围次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期取样杀青烘干化验分析的方法,探索在不同N,P,K营养条件下白肋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糖、氮、烟碱等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随生长期推进呈增加趋势,而总氮、蛋白质呈下降趋势;随施N量增加各生长期的总氮、蛋白质、烟碱增加,而旺长、成熟期总糖和伸根、旺长前期、成熟期的还原糖下降;随施P量增加各生长期的总氮和伸根、旺长前期、成熟期的蛋白质、烟碱增加,而旺长期的总糖、旺长前期的还原糖和旺长后期的蛋白质、烟碱下降;随施K量增加各生长期的总氮、烟碱、蛋白质下降;N,K对总糖和还原糖,N,P对烟碱、总氛、蛋白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天、谷、丙、甘、亮、异亮、酪、赖、组、脯、精、蛋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晾含量均下降,苯、缬、苏氨酸在留叶21片时较高;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中心花开放前5d打顶最高,初花期打顶下降,其含量大多数比现蕾打顶的还低,且打顶期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大于留叶数.试验组合以X1Y1,X2Y1,x3y1各种氨基酸含量较高,X2y2,x1y2,x2y3居中,X3Y1,X3Y2较低,在试验各处理因素水平下,天、谷、脯含量占总量的49.61%-76.50%.丙、苏、酪占总量的10.63%-20.37%,苯、缬、甘占总量的5.84%-9.53%,丝、赖、组占总量的2.83%~6.49%,亮、异亮、精占总量的2.1%~4.41%,蛋占总量的1.35%~2.55%.综合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初花期打顶和留叶21片或24片的互作效应较好,有利烟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品种、施肥量、叶位以及烘烤前后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旺长期的氨基酸含量较高,进八成熟期后含量急剧下降,烟叶烘烤后,除胱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降低外,其余14种氨基酸及氨的含量均升高.其中,升幅最大的为脯氨酸,烤后与烤前之比为4.50;相反,降幅最大的是蛋氨酸,烤后与烤前之比为0.34.上二棚叶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或接近腰叶.不同耐肥品种间差异较大的氨基酸是脯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并且以耐肥性强的品种高于耐肥性弱的品种,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正相关,增幅较大的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脯氨酸.烤烟叶片氨基酸含量变异较大的是脯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尽氨酸,可作为烟株N素营养状况与品种耐肥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在缺苞箭竹紫果云杉原始林下选取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研究了密度对缺苞箭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箭竹各年龄株高、基径、节数和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随密度增大逐渐增高,1~6龄幼竹数量所占比例均较高,表明三个密度均属于增长型种群,但老龄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大不断增大.在空间层次上,各密度枝、叶在100~200cm,竹杆在100cm以下空间占有较大比例的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比率总体随密度增大而增大.(140±8)株/m ^2和(220±11)株/m^2密度箭竹各构件器官生物量排序均为竹杆〉竹鞭〉根系〉枝〉叶,而低密度(80±5)株/m^2则为竹鞭〉竹杆〉根系〉枝〉叶.总之,密度变化对缺苞箭竹生物学特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