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社和秋社是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作为唐代传统节日的社日节,从唐代以前官方与民众对社日节俗活动不断的反复实践那里获得了基本的生存力量;到唐代,它又为官方所支持,为乡村民众所需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兴盛的态势.社日节在唐代的兴盛与私社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节日及其约定俗成的活动为私社成员提供了周期性聚会的平台,私社则通过成员对节日活动的参与赢得了在国家那里存在的合法性,并加强了内部的交往和联系.同样重要的是,对节日活动的种种安排和组织,乃至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展现并锻炼了乡村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汤顺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3-44,90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9,(5):36-40
明清时期陕南商州的乡治实践表明,村社在商州设置时间长、地域广,功能和作用不同于元代以前的祭社和聚会饮宴,也不同于元代村社具有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突出表现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维持地方治安上。在治安管理中,村社亦不是完全独立的乡治组织,它需借助国家力量,才能将村社的条款及约束实施下去。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基于西方社会学"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的"国权不下县","基层自治"的传统观点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公共生活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本境域,社会和谐是良序公共生活的直接表征,所以,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意蕴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公共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从家庭、宗族到村庄社区的法律和伦理道德教化中,一直都宣扬“无讼”“止争”,同族和邻里的矛盾纠纷往往由宗族解决,官府也对此提倡和支持。法律诉讼行为为人们所不耻,人们也不知晓法律条文,在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下,民众在乡村法律生活中无知、无权,因而不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最佳场域和重要载体,为维系乡村社会良性运转提供文化保障,为乡村社会稳定提供凝聚力。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有衰退的迹象,公共文化空间也在发生蜕变,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些困境。地方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重构乡村社会价值认同;增强村民参与主体责任,充实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中华教育改进社日前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这次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镇普通学校教师明显比乡村教师严重。该报告称,此前职业倦怠主要存在于乡村教师,这次大范围扩展到城镇教师,其中包括一些被社会上认为很好的学校的教师。报告称,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源于成就感低、条件艰苦,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宗教的最基本的精神或倾向是巫术的。中国社会有着巫术存在的广泛空间。正是以此作为前提与背景,巫术建立和发展起了其阔大的市场并由此而串起了它那漫长的历史之河。这既表现在国家生活中,也表现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其他宗教的比较,更可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也跨入转型时期,当代乡村治理转型呼吁着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厘定了公共精神的概念,认为乡村公共精神的独特性体现在乡村发展中村民展现出的对村民公共利益的认同与维护的一种理念;其次从治理视阈论证当前乡村公共精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萎缩和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最后从治理视阈对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充实丰富社会交往史(包括中外交往史和中国国内交往史)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年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认为对教材作这样的调整安排,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交往”和“社会交往”使用的频率相当高。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物质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交往应该被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论及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信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像一个智慧的老者,把那些古老的故事向世人一遍遍讲述。一、神话的由来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依靠采集果实、猎取动物为生。那时我们祖先的知识水平非常低,无法对周围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高山大河会形成生活的障碍,洪水荒旱会造成生活的困苦,再加上毒蛇猛兽的攻击、暴雨雷电的肆虐……人们对这些现象感到畏惧,于是就把它们神化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时空中,一方面,公共意识呈现萌动与异化、觉醒与混沌、理性与勃发的历史嬗变;另一方面,公共意识促进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型重构、公共生活参与的主体互动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仅可视为一种历史的解释范式,也可视为一种实体建构的规范范式,从而得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是公共意识生长的轴心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山东教育科研》2013,(7):20-22,56
当前,随着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为此,建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应该从制度建构、知识建构、公共空间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坚持专业性和专业角色优先,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7,(9):13-13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乡村文化秩序遭遇的危机是多重的,综合起来,一是自然生态秩序的破坏,一是乡村文化秩序的瓦解,一是乡村公共生活的危机,一是乡村心惫秩序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后果也许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眼下的直接受害者就是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失去乡村社会对他们生命悉心的、整体的呵护,尽管他们在物质层面大都得到了更好的基本生活条件,但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与从小就形成的生存的迷失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  相似文献   

18.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需要从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历年的高考命题中。从2005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仍是命题者关注的焦点。如全国文综卷就考查了与古代水利成就有关的“芍陂”“隋朝的古运河”和“简车”等内容,与秦朝兴亡有关的经济原因以及反映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内容等。北京和天津卷考查了古代的税收制度、农具和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内容。上海、江苏和广东卷则考查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中原劳动人民南迁以及各个时期的税收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祭祀关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文章简要分析了一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以厦占卜有关的汉字。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20.
古代题壁诗词,以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中国古代诗坛享有重要地位。其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其才情、书法俱佳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题写作者的广泛与题写场所的无限,特别是题写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心境的复杂,使这类作品与社会人生具有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效果,因而与一般诗词作品相比,反映社会生活更具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