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一个“感”字,一个“悟”字。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的确,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要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光靠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是毫无创意的,学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悟性相当重要。这里介绍几种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的方法。一、语感感悟法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好的人,悟性一定较高。语感感悟法就是通过培养语感,建立正确的语言直觉,从而达到培养悟性的目的。把悟性的培养蕴于语感…  相似文献   

2.
朱敏 《成才之路》2009,(15):30-31
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成绩提高缓慢,于是学生喟叹语文难学。教师感叹语文难教。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语文教学中肢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兴趣培养等客观因素。所谓理解力,实际上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悟性,比较文章异同靠悟性,感受语言文句靠悟性,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悟性。悟性.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理解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力呢?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受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教师的“传”、“授”、“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悟性”。学习强调“悟性”,古来有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思”就是“悟”,清代著名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辨录》中十分强调“学必求悟”。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悟性”已经超越了古人的认识,它是阅读主体直觉力、理解力、想像力完美的结合,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培养学生的“悟性”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下面就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有些教师经常会说:教师教得再好也没用,学生没有悟性,怎么教都是白费气力。但“悟性”从何而来呢?是不是有的人天生有悟性,而有一些人天生就无悟性?看看字典的解释——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这个解释里并看不出悟性的天生性和不可培养性。看来,悟性还是能够培养的,下面就是我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的悟性培养几法:一、换种说法试一试比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一句,如把“执”改为“握、拉、牵、抚、捏”等动词,表现力有何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准确把握词人内心的情感。二、抓住悬念想一想比如《虞美人》开篇“:春花秋月…  相似文献   

5.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思维的体操”,它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窗口,只不过通常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6.
“悟性”顾名词义就是感悟道理的能力、特性。也即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素质教育培养悟性历来就受到教育家的重视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学 ,在于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些都精辟地说明“悟性”的培养对造就人才 ,特别是造就跨世纪的建设者、接班人 ,迎接 2 1世纪的挑战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语言情境 ,培养悟性语言悟性直接源于语言情境 ,也受控于语言情境。因此悟性与语言情境的创设是密切相关的。创设语言情境 ,最简…  相似文献   

7.
“悟”是我国历来所推崇的一种思维方式,常常被称之为“顿悟”,“感悟”,“领悟、“妙悟”、神悟”等,也被当今一些中外学者称为“灵感”或“直觉”。为了论述的规范性,我统称之为“悟性思维”。 可以这样说,人类在哲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内的重大发明创造,往往都与“悟性思维”作用有关。唯其如此,它吸引了历代思想家们的关注的目光和研究的兴趣。但由于历史条件及主观因素的种种局限,加之“悟性思维”自身某些难以言说的性质,尽管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探索它的“众妙之门”,然而直到今天,它仍如古希腊传说中的司芬克斯之谜一样,尚未获得真正的科学的解答。反而因为研究者的种种非科学的解释,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神秘主义迷雾。因此剥离这层人为神秘主义外壳,以廊清其研究道路,乃是今天研究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的“悟性”,究其实质就是对诗文或客观的景物或人事的理解能力。多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提倡语文的四大能力结构:听、说、读、写。而这四种能力的高低又与悟性的有无乃至多寡直接相关,而悟性是听写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能在一见一听之际迅速而直接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和理解,是一种意识活动自动化的心智技能。这种技能的产生,就大体形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相似文献   

10.
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给人以方向,艺术给人以联想。一个有了力量、方向和联想的人,就能够穿越时空,力创人间之奇迹。而这当中,理性、感性、悟性又是科学、人文及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是面对事物的一种直面反映,它给人一种直觉的美,让人产生愉悦;理性——是缜密思索后的一种表现行为,它透过现象,思考事物的本质,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展示追求的方向;悟性——则是面对事物的顿悟,是对所认识事物经验的整合,而升华为一种境界。这种整合的升华,往往是经验中多学科的交融,是一种神性和灵性。之所以众多的社会学家倡导人的悟性,就是“悟”的…  相似文献   

11.
论参佛 ,是必讲悟性的。佛学的许多玄观妙理 ,既不需要逻辑推理演练 ,也不需要科学实验论证 ,它需要的是一种“慧眼” ,一种悟性 ,能超越尘世与现实 ,进入无限和终极 ,到达洁净空灵的境界。例如那个很有名的佛六祖慧能的故事 :五祖弘忍欲求法嗣 ,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先有一僧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而慧能却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相比之下 ,谁的悟性更好 ,更有资格得以衣钵相传呢 ?当然是慧能了。所以 ,参佛少了悟性 ,哪怕念经磨破了嘴皮 ,也只是个有口无心的和尚 ,…  相似文献   

12.
数学悟性的加强与升华,必须把握好两个关系:“三基”学习中扎实基础、创造“悟性”的源泉,然后在“三基”悟性肥沃的土壤上,重视解题教学,促进“悟性”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悟性”是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致力疑点,在思疑中起悟;直觉发现,在发现中感悟;类比联想,在联想中领悟;转化发散,在发散中顿悟;一题多变,在变化中彻悟等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悟”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学术界的“灵感”或“直觉”的特殊思维方式,在我国常被称为“顿悟”、“感悟”、“领悟”、“妙悟”、“神悟”等。为了论述的规范性,我统称之为“悟性思维”。可以这样说,人类在哲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内的重大发明创造,往往都与“悟性思维”的作用有关。唯其如此,千百年来历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探寻它的“众妙之门”,然而直到今天,它仍如古希腊传说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一样,尚未获得科学的解答。反而因为研究者的种种非科学的解释而蒙上了厚厚的神秘主义迷雾。因此,剥离这层人为的神秘外壳,廓清其研…  相似文献   

15.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 :“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 ,其意乃“思之吾也” ,亦即“思考的我” ;若从右往左看 ,其意乃“吾之思也” ,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 ,悟性乃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 :非思考不能有悟 ;非独创不能算悟。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蕴、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 ,是心灵的闪光 ,是心智的飞跃。人如果失去了悟性 ,就像夜空失去了星星一样。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未能将“悟性”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须知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  相似文献   

16.
潘书华 《文教资料》2005,(23):100-101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现结合《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谈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7.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9):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所谓“体验”,是指阅读中对文本的情、景、理的联想,或所形成的独特悟性。具体而言,其一,它是一种激活了的注入生活意识的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  相似文献   

18.
“悟”是领会、明白、觉醒的意思。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人们就常用“悟性”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认识能力或认识层次的高低。“阅读”可以概括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悟读式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领悟能力。此模式重视读,特点是读中悟,悟中读。悟读式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一、悟性悟性即知性,是对事物的本真体悟,亦称理智或理解力。它以写作主体的自我观照为契机,以官能反映“表象”为原料,以志趣作催化剂。悟性的创新性是探知,表象的积累储备是基础,表象价值的创造性发掘是关键。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心理过程;其中包含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感,人们有不同的理解: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 “语感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它往往表现为对作品隐含意义的顿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