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奖励的艺术     
奖励学生是一门艺术,奖得多不如奖得巧,奖得重不如奖得妙。如何确保奖励有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既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又可以使其保持强劲的后续学习动力?一、奖一次"自信的机会"对学生而言,获得物质奖励固然可喜,但若能得到被认可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同样  相似文献   

2.
教育:心灵的对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红星,学生为什么已不再追求———“德西效应”的启示从事过低年级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教师奖励的一个小红星或一朵小红花,往往会激动好一阵子。于是,不少教师便经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听得认真,奖你一朵小红花;问题回答得好,奖你一枚小红星;考试得满分,奖你一面小红旗等。这种奖励办法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促进学生养成某些好的行为习惯。但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种奖励已不在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为什么不再“追星”了呢?心理学家德西…  相似文献   

3.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诸如“表…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的确,奖励是施与生命的一缕阳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然而奖励并非万能,随着奖励在幼儿园中的泛滥,奖励陷入了“奖”而不“励”的“疲软”泥潭。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短短的一节课里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不知要多少次竖起大拇指喊“棒棒棒,你真棒,棒棒棒,你真棒,……”可是,“你真的棒吗?你究竟棒在哪里?……”“我棒吗?我到底哪里棒?……”奖励方和被奖励方都显得茫然。这种奖励像慢性病一样,在默默地侵蚀着幼儿的灵魂。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对奖励“疲软”的负面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关注奖励在幼儿园中运用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对一题奖1美元,而对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对做错都不给予奖励。结果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结果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专家的结论是:“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  相似文献   

6.
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清楚,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等等。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奖励形式要多样化。不要都简单地用金钱来奖励,在形式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比如奖励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课外书…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也许有人会说,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得很,用得着培养吗?其实,这很多都是表面现象,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兴趣却并不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不在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上,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十罚不如一奖",尽管奖励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手段,但要制止学生破坏性和危险性行为,必须依靠惩罚。在课堂中如果惩罚运用不当,非但起不到效果,还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掌握惩罚的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尹安玲  冷云 《山东教育》2004,(28):20-21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做到了挖空心思:今天奖“小智慧星”,明天奖“阅读小明星”,后天奖“精美卡”……结果却是如何呢?学生往往是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真不知学生这样的学习兴趣会持续多久,教师的奖品还会变出多少新花样。事实上,学习原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优美的文章、律动的诗词怎么教起来学生却寡然无味,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前提。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要想给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兴趣引领,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林春 《福建教育》2007,(7):110-1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吴群星 《教书育人》2001,(24):44-45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学生有了过错,教师理应批评,但批评时千万不能一股脑儿地数落他们,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涵蓄地批评教育。其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可借鉴:一、“奖励”中批评。古人说:教子十过,不如一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习惯于奖那些学习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少考虑到运用奖励这一手段对有过错学生的批评教育。《小说界》曾刊登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  相似文献   

13.
赏罚分明,赏罚有信,这是班主任有效治理班级、管理学生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笔者更倾向于用奖励的方法去达到教育目的。正如清朝的一位教育家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激励,正面的激励(奖励)就如冬天的一抹暖阳,会抚平学生  相似文献   

14.
王小方 《甘肃教育》2007,(9X):42-42
一、采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正激励奖品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学生也很喜欢。当学生表现优异的时候,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总会准备一些奖品奖励给孩子。但奖励什么?如何奖励?这其中也大有学问。平时我们总是奖励孩子奖卡、小星星之类的。上个学期,我在这方面做了小小的改变:在奖品的  相似文献   

16.
温爱娟 《班主任》2009,(9):45-46
学校经典美文背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了,但有的学生积极性始终不高。 怎么办?我拿出了看家本领——奖励印章。我有一个印章,上面刻着一个“奖”字,平时学生做得好,我就在操行栏盖一个印,1O个印就奖励一本作业簿,20个印就给家长发喜报。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能否贯彻,良好的校风能否形成,德育目标能否真正落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在工作中易犯以下几种错误:对优等生不恰当地奖励奖励有激励作用,但必须恰当适度和令人信服。目前,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某些“奖”却与此相悖,每次考试都进行总结发奖,且奖项繁多。什么总分前五名奖、单科优胜奖、进步显著奖。奖金从何来?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更有甚者,奖和罚并举,由总分最后一名出资奖励第一名,…  相似文献   

18.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笫一组的学生,每傲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炊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李明亮 《现代语文》2006,(2):118-118
初中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学中着眼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中华 《甘肃教育》2011,(13):72-7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要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并且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激发。那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