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引领、对话沟通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道德生长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行为。这种基于学生内生长力的无痕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儿童体验幸福成长、奠基一生幸福的过程.“新课标·新课堂”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的三节语文课,是深受儿童喜欢的语文课,是有利于儿童美丽生长的语文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幸福的语文之旅.具体而言,这三节课注重激发和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引导儿童学会“审美”,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如何达成学科特质和儿童现实的和谐统一,一直是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们围绕指向高阶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童·真”课堂进行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样态,收获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一些有意义的思考。下面就指向高阶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童·真”课堂的内涵及价值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样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强调“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相对较多,重点关注教法和学法;二是强调“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为主要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强调“以思为主”,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学为主”课堂的更高层次。上述第一种样态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第二种样态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多样态作业”,即多种样态的作业。“样态”可以理解为类型、形式及层次,具体如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分层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多样态作业”的主要特征有:丰富性,即借助丰富的作业样态,较好地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生本性,即“多样态作业”设计要求减“量”提“质”,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整体性,即“多样态作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建立作业与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点评李凤老师执教的《松鼠》,以其为例指出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和借鉴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语言文字教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无痕”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本身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热爱学生,热爱课堂,追求语文教学生态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听课时有一个习惯——总喜欢将自己摆放在学生的角度参与课堂教学。我时常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孩子,我希望老师给我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答案是“儿童情趣”。我以为,“儿童情趣”是基于儿童心理特征.并能引起他们对课堂学习认同的一种情感和趣味。发掘儿童思维过程中的“情趣”因素,往往能够更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9.
语文体验学习是促进语文智慧生长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对其思维智慧、语言智慧、写作技能智慧的体验和感悟,以形成“我的”智慧和“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了触动,教学行为也相应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而无痕,让学生在合作、主动、探究中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操作层面上出现许多新的困惑。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谈谈各自的体验及困惑,希望能找到解决新困惑的锦囊。困惑之一:如何优化考试评价?谌祖炭:我作为一名山区小县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语文课改的前沿,在随堂听课中,在有计划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不少老师对我提出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正>完整儿童立场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个体生命的完整性成长,既指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指个体的整体性建构,归根结底是最适合儿童自身需求,且适合社会需要的教育成长。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聚焦立德树人,对语文课程进行“全局性”整合,寻求最适合儿童发展需求的课堂教学样态,促进儿童的完整性生长。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的课堂教学令普通教师顶礼膜拜,稍加考量不难发现:特级们的语文课堂内蕴丰富,颇具深度.反观咱们自身的常态教学,直如白纸,味同嚼蜡.但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一旦触及深度,便有所谓的“专家”评头论足:小学语文姓“小”名“语”,要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无需花架子.笔者以为,小学语文不仅要基于儿童的现实认知,更应该超越儿童的现有水平,指向未来.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深度,不是语文知识的深度,将繁、难、杂的内容介入阅读教学;也不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故意拔高,将成人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学生,逼迫着学生去接受;更不是无限度地拓展延伸文本的外延,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那小学语文需要怎样的深度呢?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学习主体也是儿童,因此语文的深度即应该基于儿童视角下所能企及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违背儿童现有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确定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是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是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即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儿童的最大特陛是“生长中”。多年来,我坚定地践行着我的“生长性”语文课堂教学主张,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和规律,改善课堂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和因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长张力,使儿童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期望自己不仅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科r下一棵树,让他们未来的生命历程踏踏实实、蓬蓬勃勃,既扎根沃土,又伸向天穹……  相似文献   

16.
孙涛 《江苏教育》2024,(8):25-26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班主任应在班级劳动教育中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生长。以文化浸润,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怀;以体验导行,创新班级劳动样态;以资源整合,锤炼劳动品格,让儿童“爱劳、会劳、善劳”。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一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将“真实”等同于现实世界,出现忽视儿童本位、脱离语文场域等问题。“真实”的情境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服务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等。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学习任务群、作业设计等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亚 《江苏教育》2023,(9):91-94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喜欢儿童文学。我的学生特别喜欢阅读“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的、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小说。我和自己、我和学生、我和同事就是在“儿童小说”的阅读与分享中,在儿童的小说与现实的世界里不断相遇、相知、成长,去领悟生命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记者:您如何评价十年语文课改? 崔峦:对课改的估计,见仁见智。我以为,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语文教学在成长、在进步。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个人感觉,理念的更新比教学实践的变化大;课外语文学习(儿童阅读)比课堂教学变化大;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变化大;教学探索比评价改革变化大。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负担、教师教学负担仍然很重,我们的付出与成效还不成正比,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  相似文献   

20.
徐丹阳 《教育文汇》2014,(21):27-2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下关于“语用”的讨论可谓轰轰烈烈。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翻开当下所有关于语文的杂志,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语用”的大讨论。可见,当下的语文教学正走在回归语用的路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畅想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实施积极“语用”。因此,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指向儿童”的“语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