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品读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之妙,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阿城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3.披文入情,理解作者借溜索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尝试用第三人称或从马帮首领视角重新讲述故事,任选其中一个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一、导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在作家中,阿城被誉为“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溜索》这篇小说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溜索》是阿城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说,写的就是马帮汉子在怒江大峡谷的溜索经历,这篇小说名为“小说”,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以及小说叙述等方面,都有特别之处,也有人称之为“笔记小说”“散文化小说”等。从接受层面讲,这篇小说的阅读“心理图式”与教材中的其他小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与其他小说的比较中,读出本文在叙事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溜索》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作者阿城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展现世俗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溜索》一文向读者展示面对来自悬崖峭壁以及怒江的震慑,滇西马帮采用溜索的方式通过两山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处境之险。简短的文本内容,兼顾了严谨有序的叙事结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几种动物的描写,隐喻生命的不同样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该小说的特点出发,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解读,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中呈现的多种生命样态,体会滇西马帮的精神,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阿城的新笔记体小说《溜索》继承了古典笔记体小说的“志怪”审美,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这在文体上是一种新尝试,从而呈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对新笔记体小说的解读,倘若从“小说三要素”或古典笔记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则无法对该文的“新”充分掌握,其中的“野性”应是该文解读的主要倾向。对此,可从选材内容、叙事角度和语言特点方面对其内蕴的“野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陈丹青说阿城的作品有一种“冷闲风”,这在《溜索》中也有所体现。从冷笔闲描的环境、冷趣闲心的群像、冷话闲说的表达、冷眼闲观的视角等方面可以感受到文章冷中有暖、闲中见深的妙处,在细节的品析中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标“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的背景下,探索小说阅读教学的情境任务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设计《溜索》一课以创建“怒江溜索博物馆”为大情境,通过空间布局、角色体验、藏品鉴赏、文化宣传等分情境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沉浸式思辨,多角度与文本对话,进而发现反差手法在小说中的审美特征,领悟民族文学的思想内涵,激活思维创想,锻炼表达和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阿城的小说《溜索》从独特的视角进行分析,运用到了凝练的语言表达,设计了张弛有度的文章结构,并结合烘托等表现手法,进一步表现出滇西马帮的生活特点.小说运用凝练的词汇,将人物进行生动刻画,它在继承古典笔记的基础之上,开辟了新的小说形式,成功开拓出"新笔记小说"这一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作者追求尝试运用新的文体形式,创新文体结...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着这个目标,统编教材的选文应该有着文质兼美,思想格调高尚、语言形式优美,值得咀嚼、涵泳的内容。但纵观第四学段的统编教材,所谓庸俗的内容也是不少。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溜索》文质兼美,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艺术方面去品析。1.叠词运用,凸显和谐美《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随笔小说,篇幅虽短,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认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组织材料,是沟通读者与作者情感的桥梁.可以这样说,语言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价值.阿城的小说《溜索》,之所以读之令人感奋,人物形象令人历久难忘,除了塑造的马帮汉子不畏艰险、乐观豪迈的形象感人外,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也颇具魅力.优美的语言,成就了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设计与制作》中的第一课。《设计与制作》是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一个单元。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对科学探究中的“设计”环节进行重点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一只小船,并知道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设计,人们总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只小船,并能对别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2.理解设计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3.意识到一个近似完美的设计,需要人们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学重点:理解设计并会设…  相似文献   

12.
<正>一、指向“理解”的教学环节1.问题导入,总览情节。小说通常以情节为主线展开人物画卷,从而艺术地反映生活面貌。而情节的实质是矛盾冲突的产生和发展。在《溜索》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思考:这群马帮汉子为什么要过溜索、渡怒江?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自然把思维聚焦到马帮汉子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夺命溜索”与“走马怒江”的选择。这实际就是“历险”与“生存”的矛盾,进而引申到“人与自然”相互博弈的命题上来,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马帮汉子身上的勇敢质朴的生命伟力。  相似文献   

13.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王德威将阿城的小说笔法评点为"世俗的技艺",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是阿城笔下的人物浑身沾满市井习气;二是阿城用世俗化的语言去勾勒这类人。《溜索》选自《遍地风流》,阿城破题言,《遍地风流》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各种风度",这些"风度"的骨肉自然是由人物塑成,而其肌理则由世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应用116页-1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校园操场的大小,按要求设计运动场;能够选用恰当的比例尺画出运动场平面图,并正确计算运动场占地面积、建筑材料造价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内容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区分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而且知道了可能事件发生的机会有大小。在第二学段  相似文献   

17.
图形变换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本节课通过对典型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等图形变换手段进行图案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步正军 《今日教育》2022,(11):51-53
<正>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这种编排体系充分体现了自读课教学在学生整个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它有别于初中语文教材以往版本的编排体系,在这个“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自读课文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是承上启下的核心一环,做好这一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9.
20.
教学目标:1.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思维技巧导图”。2.口语沟通能力:与同学分享个人意见,学习尊重他人。有系统地将小组意见整理及有条理地报告。3.价值观及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