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笔尖在纸上行进时。都有一个“提”,这个“提”是笔尖贴住纸面运动的一个快速滑行动作,不像毛笔的运行.是一个边挫边推的慢动作。这个快速滑行使硬笔充分展示了“爽利明快”的特性。这和毛笔写法有明显区别。如书写一个横画。整个过程为五步:(笔锋)逆起→(按下笔肚)直落→稍停驻→(提锋、转手腕)向右缓慢运行→(笔锋)提起→(用手腕带动笔锋向左内侧)回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既是民族文化,又是中国国粹,博大精深,内涵丰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那么,怎样学习中国书法呢? 一要认识中国毛笔,科学运用毛笔.好的毛笔必须达到:笔杆要直,粗细适中,锋毫要尖,毫尖锋齐,中部略鼓,成橄榄状,且有弹性.笔毛部分包括毛根、毛肚、笔锋.笔根与笔锋相连,笔肚用来贮墨,笔锋用于书写.毛笔的选择必须遵循"大字用大笔,小字用小笔"的原则.毛笔每次用过之后,应顺着笔锋用清水洗净,恢复原状,尔后悬挂,以备再用.  相似文献   

3.
笔毫与笔锋     
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一般优质的笔,既有优等的毫,更有优质锋(颖),如等外毛、劣质毛、废品毛、同样可以制做毛笔,从外观看很像一支毛笔,实际却是有毫而无锋。  相似文献   

4.
(四)侧锋侧锋,是指书写时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侧锋运用得当,可丰富线条变化,取得妍丽的姿态。侧峰不是偏锋。侧峰在书写时笔锋虽处于笔画的一侧,但笔锋仍在画中;  相似文献   

5.
琐谈用笔     
用笔的方法,在书法里也称为笔法。学生习字,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正确的笔法,才能写出精美、生动的毛笔字。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历代书法家对用笔的方法都很重视,论述也很多。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并掌握“笔笔中锋”、“中锋运笔”的法则。什么叫“中锋”?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书写主要工具——毛笔的特点。毛笔分笔管、笔头两大部分。毛笔笔头又分为三个部分:笔锋、  相似文献   

6.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这就是提笔。因此,提与顿是相对的,互为依存。提笔多用于横画的中间、转折连接处及露锋出锋时。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突出时用力下按,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之说。字的收  相似文献   

7.
四、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用笔中最主要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片面和模糊认识最多,大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一)中锋 中锋也称正锋,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笔管直立,笔锋(主毫)走笔画中路,副毫走笔画两侧,这样的运笔就叫中锋或中锋用笔.中锋用笔,笔锋(主毫)走笔画中路,笔画中路注墨最多;副毫在笔画两侧运行,笔画两侧注墨就少.这样,笔笔的中路和两侧墨的厚薄不一样,就有了立体感,线条浑圆饱满.如:图4-1“聖(圣)”字的平画、图4-2“樂(乐)”字的竖画、图4-3“稽”字的竖画,系中锋用笔,笔画浑圆遒劲、入木三分,就像从纸里长出来似的,立体感极强.  相似文献   

8.
<正>1.中锋游戏练习法中锋用笔是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书写各种笔画最为重要的要求。传统的书法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捻管的方式调整笔锋的方法书写中锋笔画,小学生初次接触书法,笔性差,难以控制毛笔,书写中锋笔画有比较大的难度。根据力学惯性的原理,笔杆与笔锋运行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中通过学生的自主  相似文献   

9.
正5.捺法:提按顿挫潇洒俊迈(1)捺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的"捺"特点鲜明,极具张力和气势。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厚重感。多数捺画都需要充分铺开笔锋书写,一般都比撇画粗壮有力,在一个字中显得较为突出。二是节奏感。对于比较长的捺画,起笔稍快,笔画中段行笔舒缓,收笔敛锋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锋效果。一般藏锋起笔(如起笔与其它笔画衔接,可不藏锋),形成"蚕头",再转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铺开笔锋,使笔画渐粗壮;铺锋达到充分时,短暂停笔,迅速收拢笔锋,并顺势回笔轻压;最后,笔锋慢慢提起,适  相似文献   

10.
《礼器碑》的用笔
  用笔,又称运笔,简言之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种笔画组成。提笔写字,笔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支配和控制笔锋进行运转,从而写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在纸面上活动的过程,也是用笔锋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三、波画的写法 隶书中将那些带波脚的长横称为波画,波画是非常优美和最能体现隶书特征的笔画. (一)书写步骤 如图8-1所示,波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 1.向左下方逆入,下笔要比写平画重一些,以求与波脚对称,入笔更加靠右,逆势更大. 2.转锋或折锋向右行笔.转锋或折锋时笔管稍微向右倾斜,渐行渐将笔管竖直,并把入笔处笔锋藏住.笔锋至中腹轻轻上提,使波画中腹变轻上拱.波画的顶端可方可圆,可介于方圆之间.  相似文献   

12.
正3.点法:逆入回收,饱满有力《颜勤礼碑》中点的写法比较多样,如果按收笔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收笔回锋点和收笔出锋点两类。(1)收笔时出锋一般写法是藏锋起笔,自右下向左上逆笔蓄势,再向下按笔略顿,然后向左略顿或回锋收笔。收笔回锋(有时只需有回锋意识,未必有回锋动作)的点,笔锋藏在点中,含蓄凝练。(2)收笔时回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向右上出锋。书写技法是:藏锋起笔,略顿,向右下行笔,并回带蓄势,再向  相似文献   

13.
正第二章《乙瑛碑》的用笔用笔,又称运笔,系指使用一定技法写出各种笔画的过程。汉字是由各种笔画构成的,提笔写字,手中的笔管或提或按,或前后左右运转,笔锋在运转过程中写出千变万化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运转的过程,也是用毛笔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用笔和执笔,都包括在笔法的范畴之中。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在《兰亭  相似文献   

14.
一、训练要求 按国家教委对教师基本功训练所提的要求,教师在汉字书写方面应该达到“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上述要求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方面: 1、掌握粉笔、钢笔、毛笔三种书写工具; 2、熟知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有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毛笔写字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年级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抓好毛笔写字教学。如何抓好毛笔写字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以下看法:一、教师首先要会写毛笔字,才能更好地作好示范指导据调查了解,目前90%以上的小学没有专职写字教师,写字课多半由语文老师兼职,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因无人“懂行”而让学生按教材“自学”,甚至不开“毛笔字教学课”。诚然,系统学习过写字理论并对软笔进行研习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写字课教…  相似文献   

16.
米芾所说的"八面出锋"强调的是他自已能用笔锋在任意方向上进行使、转、提、按,擒纵随心,收放自如,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而对中锋的辩证认识和对侧锋的巧妙运用则是米芾能够"八面出锋"的重要基础,并且米芾的"八面出锋"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接到一个班,我都会很重视学生的书写。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所教的学生,在书写上都非常讲究,大部分能达到我所要求的“端正、清洁、有笔锋”,可有一节书写课却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它有哪些特点?它同生活的关系如何?它同诸艺术有些什么联系?本文试作一些探讨,并求教识者。一、中国书法艺术是包括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综合艺术我国自来书与画并举。中国书法由实用书写演变为我国特有的灿烂艺术,原因诸多:首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艺术实践中发明了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毛笔。如同小提琴、胡琴的弓涂上松香能在弦上奏出轻重缓急富于情感的声音一样,毛笔醮上墨汁能在纸上写出粗细强弱、浓淡粗湿、虚实徐疾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于受到人的情感的控制,具有“弦上之音”一样的、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其次,汉字在不违背文字造型意义的前提下,书体结构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中国书法用墨用纸,一黑一白,纸墨相发,能够表现出无数对比强烈的墨色。好的书法,墨分五色,富有层次,经营位置奇巧多变,这就使书法具有绘画的空间美和色彩美。刚柔相济,是毛笔特性辩证的统一。要使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始终保持弹性,必须运用腕力合理地调配毛笔的“柔性”和“弹性”,做到“欲按先提”、“中锋用笔”,即使毛笔弹性最强的部分——笔锋在点划中线的轨迹上有节奏地提按行走。这种提按动作不仅只是为了保持和发挥毛笔的弹性,更主要是为了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而起伏变化。从这一角度看问题,书法用笔很象器乐演奏的运弓、按键:推弓为了拉弓,拉弓为推弓作了准备;按键才能使琴键再一次获得弹性,获得弹性又为按键作了准备。道理相同,运弓和按键,不是机械的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提出了三到九年级的学生“兼修毛笔”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胡新民书友的行书条幅气韵流畅,书写自然,笔法熟练。传统帖学书法注重书写的自然流畅,线条点画润泽而富于韧性,对书写者的笔法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点画使转处能够熟练转换笔锋,米南宫所云"八面出锋"正是对帖学用笔最形象的表述。此作点画精到,整体气息典雅清丽,从中可见作者较为全面的书法功力。不足之处在于字形、字态多取正势而少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