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熟悉情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城的《溜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内容熟悉了吗?溜索是什么意思?看图,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将系着滑轮的绳索系在腰间,从索的一端迅速地滑到另一端。)怒江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江上也没有桥。两岸居民要过江,就必须溜索。文中写谁“溜索”?(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  相似文献   

2.
《溜索》是阿城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说,写的就是马帮汉子在怒江大峡谷的溜索经历,这篇小说名为“小说”,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以及小说叙述等方面,都有特别之处,也有人称之为“笔记小说”“散文化小说”等。从接受层面讲,这篇小说的阅读“心理图式”与教材中的其他小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与其他小说的比较中,读出本文在叙事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这篇《溜索》教学设计,笔者以为有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依文而教,学习重点突出《溜索》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讲述了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的故事。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就是这样一篇“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的小说,一经作家阿城的讲述,便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溜索》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作者阿城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展现世俗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溜索》一文向读者展示面对来自悬崖峭壁以及怒江的震慑,滇西马帮采用溜索的方式通过两山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处境之险。简短的文本内容,兼顾了严谨有序的叙事结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几种动物的描写,隐喻生命的不同样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该小说的特点出发,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解读,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中呈现的多种生命样态,体会滇西马帮的精神,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学习与考试中,对比与映衬是学生们较易混淆的两种表现技巧。江苏省高考2010年与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又都涉及到了这两种表现技巧。请看2010年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相似文献   

6.
葛海东 《现代语文》2006,(10):90-91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不敢、不愿或不善于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室往往陷于一种令人尴尬的沉寂之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借助“矛盾冲突”刻画人扬个性,揭示社会关系,推动精彩情节。把“矛盾冲突”引进课堂是否会如一股清风在平静的海面上激起几朵浪花呢?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品读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之妙,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阿城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3.披文入情,理解作者借溜索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尝试用第三人称或从马帮首领视角重新讲述故事,任选其中一个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一、导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在作家中,阿城被誉为“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溜索》这篇小说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话“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我们认为,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的总要求,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9.
<正>【原创试题1】溜索曾是怒江峡谷地区居民渡江的重要交通工具,近年来,江上大量溜索改桥,高山密林里却新增了大量产业溜索(将高山沟谷中种植的草果运输至村组道路上),溜索功能的变迁成为见证当地脱贫致富的“活化石”。图1为溜索景观图,图2为怒江流域某村地形图,据此完成1~3题。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语文课程标准》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但怎样理解和把握语文标准?怎样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有点不知所措。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什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我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2004年,我读到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丛书《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这本书时,真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本书选择的全国最优秀教师的22堂优质课例将新课程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精巧简明,各有特色;课后还有专家点评,对每个课例的优劣得失深说透说。  相似文献   

11.
“女汉子”一词是2013中国网络十大热词之一。那么“女汉子”这一词是如何变得如此流行的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女汉子和其他女孩子的区别在哪儿?  相似文献   

12.
刘春红 《考试周刊》2009,(24):208-208
近几年在物理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含有诗词的题目,如:在古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山间铃呤马帮来”,铃响是怎样产生的?在“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两句诗中,表现了光的哪些传播方式?这样的题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乡音”。  相似文献   

13.
常竞超 《成才之路》2010,(27):48-48
近几年在物理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含有诗词的题目,例如:在古诗“少小离家老在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是指物理学中的什么?“山闻铃响马帮来”这句诗中的铃响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题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相似文献   

14.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15.
应从祥 《江苏教育》2007,(14):104-105
一、情境创设:关注兴趣。忽视了认知冲突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式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这说明情境的创设对开展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要考虑的是:我创设的情境有意义吗?是课始的一个激发兴趣的引子。还是服务教学主题。挑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矛盾与困惑中增强学习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小说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从目前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喜欢读而阅读效率不高是基本现状,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读是因为喜欢小说的情节,而对于小说中诸如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学生则不太关注,从而导致小说阅读走向了“只看情节”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只有抓住矛盾冲突这个“牛鼻子”,通过“明确矛盾冲突对象、把握矛盾冲突事件、探究矛盾冲突缘由”这一教学三部曲,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把小说三要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小说主题、感受人物魅力、领略小说构思的精妙,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力。  相似文献   

18.
“洋溢”词语教学片段:师:(板书“溢”)请仔细观察这个“溢”字,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师: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我还发现“溢”字是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形旁,与水有关,右边是声旁。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谁能说说“溢”字的意思?(学生鸦雀无声,面面相觑。)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当你接水的时候水在容器中太多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水会溢出来。  相似文献   

19.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新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实践表明,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在矛盾中发展,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智慧,从而累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发和制造“冲突”,积极引领学生不断解决“冲突”,在丰富多样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活动经验,并产生成功的愉悦。  相似文献   

20.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通过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按照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把戏剧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例如《陈毅市长》写陈毅市长夜访齐仰之的全过程,矛盾冲突尖锐集中,情节完整,结构清晰。“电话约谈”到“夜访被拒”,是矛盾的开端与发生;从“进门限时”到“破例延时”是矛盾的发展;写委以重任,秉烛夜谈,是矛盾的高潮与结局。整场戏紧凑而有层次。如果在阅读戏剧时,能把握住矛盾冲突,就能了解戏剧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