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摄 《红蜻蜓》2022,(33):12-15
<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伴随着经典戏曲作品《牡丹亭》的传唱,作者汤显祖的名字也变得广为人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他的赞誉:“中国古代伟大的戏曲家”“东方的莎士比亚”……如果你足够了解汤显祖,就会知道他可不仅仅是个戏曲家,他的理想也并不拘泥于一方戏台。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4.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5.
一、这是否是一则“黑色幽默”“我那可怜的宝贝死了,是刚才死的。”深夜里来的这通报丧电话,令我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安慰电话另一头那颗痛苦的心。“宝贝儿已经十岁了。瞧我多么不容易,天天得哄他睡,喂他吃,陪他玩.生了病还要送他去医院……唉。他还是死了,我的心都快被揪碎了!”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但当你倾听一位母亲述说痛失爱子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俗语至少隐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强调“制度是死的”,制度一旦制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这种稳定性和规范性不能随意变更,是“比较死的”;另一层意思强调“人是活的”,人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现实世界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人不可以在灵活多变的现实世界中,被极具稳定性的制度给“憋死”。然而,制度在什么情况下“会死”,  相似文献   

7.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奇大师汤显祖在他的剧作《牡丹亭》中,不仅以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生动、独特的至情至爱者的形象,而且也向我们讲诉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冲破了封建社会婚姻桎梏的爱情,表现了主人公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9.
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怕死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两个民族的忍耐、屈辱而不是卓越的才智。——伏尔泰这个法国佬如此“恶毒”地“辱骂”中国人和埃及人。幸亏他死得早,要赶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或伊朗的霍梅尼时代,他一定是一个被红卫兵乱棒打死的拉什迪。我们先不管伏尔泰“骂”埃及人“怕死”这个闲事,只说说他“骂”中国人“恐惧”这件事。收集一下现代中国人关于长城的颂歌和赞词,你就会发现,长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伟大骄傲,已经神圣得不能再神圣。中国的小学生,一说起长城,似乎马上就要立正敬礼。但是,只要稍有历史知识和…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1550一l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主要剧作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他晚年归隐临川玉茗堂,所以这几部作品又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之内涵;进而剖析“唯情”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怕死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两个民族的忍耐、屈辱而不是卓越的才智。——伏尔泰这个法国佬如此“恶毒”地“辱骂”中国人和埃及人。幸亏他死得早,要赶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或伊朗的霍梅尼时代,他一定会被红卫兵乱棒打死的。我们先不管伏尔泰“骂”埃及人“怕死”这个闲事,只说说他“骂”中国人“恐惧”这件事。收集一下现代中国人关于长城的颂歌和赞词,你就会发现,长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伟大骄傲,已经神圣得不能再神圣。中国的小学生,一说起长城,似乎马上就要立正敬礼。但是,只要稍有历史知识和一点点独立…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以下凡引自该篇均不注)他死在哪一年呢?他是在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后死的。梁怀王又死在何时?《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说是汉文帝十一年(前169)。《汉书·文章纪》说得更具体,是这年“夏六月”。将这个时间推进“岁余”,如果“岁余”是一年零三个月,就到了汉文帝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走在梨香院外,偶然听到两句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不觉心中一动,又听见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越觉有味。再仔细听时,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泪如珠落,是什么曲子如此动人?原来是汤显祖的戏曲名作《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叫《还魂记》,写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丫头春香游园遣闷,梦中和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养病,看到丽娘画像,十分爱慕。丽娘被真情所感而复生,…  相似文献   

15.
《齐大饥》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嗟来之食”,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个穷人很有骨气。其实不然,我觉得他有点傻。首先,他已经饿得快要死了,在这奄奄一息之时,有人能给他饭吃,就等于有人给他以生存的希望,他为什么要拒绝呢?这不是傻,又是什么呢?他大可以吃,填饱肚子,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线希望生存下去。其次,即使黔敖起先对他态度不好,但后来,已经向他道歉了,他又何必斤斤计较,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呢?这不也是傻的表现吗?所以,我说他后来被饿死,完全是他的傻所造成的。他不吃那饭,就这样被饿死,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吗?这无疑是他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16.
第三类作品写得较为沉重,更多地表现了鲁迅的苦闷,但也有反抗和追求的闪光,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斗争的踪迹。 《死后》写作者梦见自己“死后”的遭遇和心情。他是“死在道路上”的,而且“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知觉”却还在的;这就使他能够清醒地感觉到周围发生的种种丑恶事情:许多“看热闹的”路人在他旁边“切切嚓嚓”议论不休,但都是不关痛痒、模棱两可的话语,终于听不到他们对自己的“死”有何“结论”;那些象征市侩小人的蚂蚁苍蝇之类也来乘  相似文献   

17.
有一条青鱼决定周游世界。“北海的生活我早已过腻了,”他说,“我想到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去见识一下。”所以他向南游去,游向大西洋深处。他曾差点被一条鲨鱼吞食,也曾险些被一条电鳗击死;还有一次,他几乎被一条黄貂鱼刺伤。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生活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代,在政治上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哲学上却是一个思考的时代。汤显祖不是一位哲学家,既没有系统的哲学论著,也未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却是一位极富于哲学思考兴趣的文学家、戏剧家。面对时代意识的巨大变异,汤显祖一生都在进行着哲学思考,并力图付诸他的政治实践和文学实践。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受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而且是他进行哲学思考的继续和深化。因此,考察汤显祖的哲学思考,对于认识《临川四梦》的立意主旨和艺术奥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汤显祖的哲学思考中,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讨并不太多,但他对于人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却是终身不懈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情”的理论,其主情的思想倾向实际上与中晚明人性解放的哲学思潮是一致的。不过,由于汤显祖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儒佛道思想给予他积极的和消极  相似文献   

19.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20.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