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辅导》2023,(Z9):116-119
<正>氏的原始的基本功能在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氏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分支。《通鉴外纪》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称号;氏是后起的、分支的、小宗的族号。而氏字的文字结构,在殷商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根、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名称,一般由姓氏和名字两个部分组成。姓和氏作为宗族的符号,早已合二而一,世世相袭,自成系统,而在过去的年代里,名和字的区别却长期存在着。《礼记·檀弓》有“幼名,冠字”之说。唐孔颖达疏云:“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名和字,一般为父兄或师长所命。名用于尊称卑或自称,显得亲切随便;字用于卑称尊或平辈互称,以示敬重。  相似文献   

4.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与氏本有分别,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也兼称为姓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拥有的就是自己的姓氏。可以说,姓氏不仅仅是一个代表宗族所属的单纯符号,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个带有社会色彩的符号。这种符号与名字结合后,将伴随人的生命而终结。有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人的姓名的意义甚至可能会超越生命本身,而千古流传。姓氏——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符号,看似平常却很  相似文献   

5.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6.
孔子,名丘,字仲尼,今人多以为孔子姓孔,那么孔子真的姓孔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三代之上.姓、氏有别”说起。在先秦,姓和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所表示的是最广大范围的血缘关系,而氏所表示的则是姓族内各个分支家族的血缘关系,二者虽然同为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但无论在功能还是用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读者熟悉的人物之一.爱新觉罗是姓,溥仪是名.但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叙述他在学习期间,同伴们称他为“溥先生”或“老溥”.有的读者不禁要问:中国的末代皇帝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溥?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对此,拙文想谈谈关于满族姓氏的一些情况.一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换言之,即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就是构成满民族血缘团体的称号.在清代《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共有六百七十九个姓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元金时代,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渐有文字记载.至明清已是昭然清晰了.满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有相同之处,如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  相似文献   

8.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9.
古人一般都有姓(氏)、名、字、别号。首先说说姓氏。我国上古有姓、氏之分。姓是古代贵族旗号(标志),氏是姓的分支。到了战国,姓氏开始合一,后来统称为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族号为姓。如周武王姬发、秦始皇赢政,姬、赢分别是他们祖先的称号。第二类是用受封  相似文献   

10.
<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里的族就是氏之意。战国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钱大昕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  相似文献   

11.
“姓”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符号,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同姓的分支。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原有高低  相似文献   

12.
周代男子不以姓称。称氏虽是其姓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绝对的制度周代男子的称氏方式主要有单称氏、氏+名、氏+字、氏+益、氏+爵称、氏+职官六种。周代男子虽不称姓,姓却是由他们顺次传递周人绝无从母方得姓者。  相似文献   

13.
一、积累文盲常识1.人名。古人与今人不同的是不仅有姓名,还有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并利(结发加等)时取“字”。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时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没有。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是先称宇,后称名;如孟明规,“明”为字,’‘视”为名。也有特殊情况,如《游褒禅山记》有:“庐陵萧君圭君玉”是“地名十姓(萧)十名(君圭)十字(君王)”。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如记录《论语》的人对ILl’J弟子一般都称字。古代除名字外,有时另起称号。陶…  相似文献   

14.
<正>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和"氏"原来有分别,"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改随父姓。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  相似文献   

15.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些概念性的难题,很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这里,仅就古人姓氏名字等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古人的姓和氏有别在上古社会里,人们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说文》:“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许慎的注解,一方面道出了“姓”字的本义;另一方面,也历史地反映了上古社会在未有婚姻制之前,是有过群婚制的。“母”字,就是当时禁止人们乱奸而产生的字。这样,生下来的孩子不可能认识父亲,只能“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如“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18.
百家姓     
(配苏教版课本第六册《百家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名、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百家姓》是北宋初期写的,…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诵读诗词,可是关于诗词中作者的字与号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等。“名字”一词,就包括“姓”、“名”、“字”三部分,三者各有各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称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