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敏而好学”异解初中语文第二册《论语六则》中“敏而好学”句,课本注为“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但细玩全文,觉得此处“敏”释为“敏捷”是不确切的。孔子和子贡这段对活的中心之点,是孔圉这个人凭什么条件配谥个“文”字。据《史记正义·谥法解》:“学勤好问曰文”。孔子自然也是依据这个标准评价孔圉的。在孔子看来,孔圉的“敏而好学”正是“学勤”的突出表现,“不耻下问”则是“好问”的优秀品德。因此,他谥为“文”是当之无愧的。不难看出,所谓“敏而好学”,正是“学勤”的意思,其中“敏”字,当“勤勉”之意,而  相似文献   

2.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死后的称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奋又爱好学习,而且不以向不如自己  相似文献   

3.
不耻下问     
枫叶 《下一代》2010,(7):40-40
【语出】:《论语·公冶长》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文】:形容向学问或职位比较低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故事】: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他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好学。他虽然很有才能,但他从来不显示自己,特别谦虚。他在卫国有很高的声誉,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让后人向他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他有个学生叫子贡,  相似文献   

4.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源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羞耻。"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内涵的开掘     
有一次,我去听两位青年教师的初中历史课,课题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他们在讲孔子是教育家时,所用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孔子的教育言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等),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同的是,一位教师是自己一条一条地引用和解释,另一位教师是让学生说出孔子有哪些教育语录。  相似文献   

6.
不耻下问     
我进了113中学,参加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书中的“不耻下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询问、请教为耻辱,其中的“问”字大有学问。“学贵多问”,是中国古人的治学之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爱多问,不要说“下问”,就是“平问”(问同学)、“上问”(问老师)也感到羞耻,也不情愿。本来“不耻下问”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现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所以我们要提倡“不耻下问”。有人会说,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勤读、勤思,上课认真听讲,也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何还要多问呢?其一,人与人智力水平有差…  相似文献   

7.
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为许多人所知道的。在孔子看来∈,“处处皆学问”,好人、坏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所以他举例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话本来浅显易懂,然而其中“三人行”一句却被某些人解释得面目全非。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一文中认为“行”字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兴教办学的老师兼校长,因此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奉为教育之神,古代的学生初进学堂,都要祭拜孔子。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留下的并不多,主要集中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而《论语》作为一部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有关孔子言行的专著,更是成为永久的经典,历代传诵。在《论语》一书中,有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格言,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当然也有许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统教育很推崇"问".《论语》里有一则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教学的实例,而且启示我们,学识("文")源于"好问".据统计,《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有109个是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提出的.足见"问"对于求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诲人不倦的“教”,倒不如说学而不厌的“学”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旨和灵魂。孔子的学习观思想认为“道”与“仁”是孔门弟子的终极学习目标,仁人君子是学习的榜样和标准,主张通过“志于道”、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学以致用等手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相似文献   

11.
“子入太庙,每事问”○马长庚孔子被称为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这是和他青少年时代刻苦勤学、广求善师、不耻下问所打下的坚实才学基础分不开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自幼不只聪慧过人,而且从小就养成一个喜欢追根究底的习惯,有不懂的事,就一问到底...  相似文献   

1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兴学,就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孔子的教育对象,不论门第的高下,不分智力的敏钝,不计品格的雅俗。随着光阴茌苒、岁月流失,由此也产生了孔子设帐大半生,“三月不知肉味”的令千古慨叹的故事。他学生中的七十二贤,虽有“敏而好学”者,但人多数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者。  相似文献   

13.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如果他们只重视引导学生解决“现成”问题,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解决问题”又如何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孔子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还把“问”作为君子的九思之一,并且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种积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精题一题目:学贵善问要求:写成议论文不少于800字。鲜活论据①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培根说:“多问必多得。”  相似文献   

16.
不耻下问     
《家教世界》2008,(1):9-9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  相似文献   

17.
孔子教育思想的民本性因素,主要表征为其“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方针、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和学无常师与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这不仅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而且对现代学校的教育也无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一些文化名人曾被他人或自己喻为“丧家之狗”。孔子是第一个被喻为“丧家之狗”的文化名人。《史纪·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郑人将孔子比喻成“丧家之狗”,这是对孔子鼓吹先王之道、四方游说而到处碰壁的讥讽。孔子对此苦笑着说:“说我是丧家狗,对啊!对啊!”他以此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的感慨。有关孔子被郑人比做“丧家之狗”一事,宋朝一些诗人在诗中有所提及…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认识论思想以“仁”为核心,倡导“知之为知之”的认识态度,主张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认识方法。孔子的“学而知之”思想首开儒家认识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以加深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0.
赵洪福 《语文天地》2011,(24):43-4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学思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文、行、忠、信的教学内容和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更值得人们去探究。好学:孔子非常重视学,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多见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